我们正身处在一个以视像为基本传播媒介的“读图时代”。受漫画、影视、电子游戏等视像文化的强势影响,儿童文学也经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视像化进程。然而无论漫画、影视、电子游戏等儿童文化产品与儿童文学之间存在多么密切的血缘关系,它们是不能代替童年生活中的儿童文学阅读活动的。
视像文化对儿童文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儿童文学该如何应对视像文化的冲击?
视像文化给儿童文学带来新气象
“儿童文学作品除了呈现为传统的纸质文学文本外,还拥有了比过去更为丰富的视像呈现形态,它将传统儿童文学日益带入到了一个新的视像媒介领域,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气象。”儿童文学研究学者方卫平表示。
近年的儿童文学作品《女生日记》、《男生日记》被孩子们热捧后,被改编成电视剧、微电影,以更丰富具体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们与儿童文学接触。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一旦被成功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引发显著的受众效应,相应的儿童电子游戏产品也会随即跟上,许多儿童电子游戏也沿用并发展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母题等,比如《巴啦啦小魔仙》、《爱丽丝梦游仙境》等。儿童文学为儿童影视和儿童电子游戏的开发提供了特殊的文学资源。儿童文学不仅以纸质文本的形态继续发展,而且以特殊的方式衍化入动漫、电影、电视等形态中。这就造成了当代儿童文学文本的一种“立体”的存在。同时,许多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电子游戏产品尽管并不与既有儿童文学作品发生直接的关联,也沿袭和继承了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学性”。
方卫平指出,视像文化与儿童文学的结合,扩大了儿童文学的传播环境,丰富着儿童文学的当代形态。视像文化也给儿童文学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维度,以视像的优势拓展着儿童文学的幻想奇观。如电影《彼得·潘》中那座不老的永无岛以梦幻般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所带来的视觉想象的瞬间冲击,是描述性的文字阅读无法比拟的。这一视像化的进程,也内在地改变着儿童文学的一些审美特质。
不可否认,如今新媒体的多元化在让孩子们的世界变得更丰富多彩。
儿童文学面临挑战
“在网络多元化新媒介发展的现状下,新媒介的呈现形式比纸质儿童文学作品显得更有互动性。如网络游戏中可得到直接的反馈,影视作品可以跟着作品看到具体的形象、具体的画面,这是纸质的儿童文学做不到的。” 接力出版社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白冰谈到,新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一方面,这种更有互动的媒介多元化给孩子们在时间上作出了争夺,使得孩子们减少对传统的纸介图书的阅读时间。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除了做作业,去玩游戏看动漫,看书的时间就少了;另一方面,孩子长期看电视,也容易在阅读中有障碍。
方卫平也表示,视像类儿童文化产品的流行,挤压着儿童文学的阅读空间。随着视像类儿童文化的兴起,儿童消耗在这类文化产品上的闲暇时间也在不断增加。相比于阅读,一种视觉性的观赏行为无疑是更为轻松和惬意的。“因此,在面对同样的视觉儿童文化产品和纸质儿童文学作品时,孩子们通常的选择倾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视像类儿童文化产品的影响,窄化着儿童文学的艺术生态。漫画、影视、电子游戏等主要是通俗文化的产物,寻求最为大众化的消费群体,又往往带有商业营销的目标,商业利益很容易凌驾于文化利益之上,造成对文化自身的伤害。
因为影视作品、动漫、网络游戏越来越受到欢迎,这些新兴媒体的因素正在渗入儿童作品,悄悄影响着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些作家在写作时为了要让孩子喜欢他们的作品,会借鉴动漫、卡通之中的元素。
如何使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当代儿童流行文化的语境中承担起童年不可或缺的精神培育功能,是当代儿童文学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儿童文学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
诚然相比于视像化媒体,文学作品的表现方式要单一、平实。但是儿童文学,乃至文学作品,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品性。对此,白冰认为,“儿童文学的独特之处尤为在‘四美’中得以体现,即想象之美,语言之美,叙述语言之美和形象之美。坚信一部优秀的、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其他任何形式都取代不了的。”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审美追求,不必要向影视动漫屈服,要发展优势长项和艺术特色。再者是一定要强化儿童文学的趣味性,童趣,有了可读性、孩子喜欢才能够和其他媒介抗衡。”白冰坚信。
他指出:让孩子喜爱,让孩子养成阅读欣赏作品的习惯,了解孩子的阅读需求和心理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经典形象,致力于塑造经典形象,以加大儿童文学作品影响力;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时,也应借鉴其他媒介的特色,但又不能和与之等同。
方卫平认为,纸质文学文本的阅读体验包含了一种内涵丰富的逻辑思维和情感培育,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书籍的阅读有助于培养“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等,这一切是图像化的文化“娱乐”所不可替代的。在我们这个时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化从业者不仅需要有更宽广的艺术视野和追求,也应当具有更自觉的伦理责任和担当。刘凯佳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