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再次创造奇迹。截至目前,国内电影票房未到半年已破百亿,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56%。尤其可喜的是,在“过亿”票房金榜上,一批关照心灵、充满人文气息的文艺片纷纷上榜,在引进大片“狼来了”的担忧和商业片的喧嚣中,国产文艺片回归故事和情感,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数据显示,截至5月21日,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00.24亿,跟去年相比提前一个月破百亿。其中,国产片56.14亿,票房前十位影片中,国产片与进口片各占五席,《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10.44亿元居于首位。与此同时,《同桌的你》一举夺得4亿票房,《白日焰火》用过亿票房改写了中国电影海外获奖国内无票房的尴尬,而老谋子的《归来》上映一周票房已轻松破2亿。
文艺片回暖从去年开始。学院派导演薛晓露执导《北京遇上西雅图》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吹响了文艺片“破冰”的号角。此后,赵薇的《致青春》,一部主打“70后”怀旧的校园爱情片,一举夺得7亿多元票房,令业界瞠目。从《致青春》起,一股夹杂着怀旧叙事与心灵抚慰的文艺风迅速席卷大银幕,今年以来,陈思成的处女作《北京爱情故事》和高晓松《同桌的你》以温暖的银幕情调各赚4亿票房。
与进口大片追求动作特效、视觉冲击相比,这些国产文艺片用心灵慰藉与人文关怀走出另一条票房红线。“70后”周宇文说,“无论是《致青春》还是《同桌的你》,这些电影都让我感到亲切,因为影片中所呈现的生活细节,都是10多来一直保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比如卡带,比如画着李雷和韩梅梅的英语课本,比如和同学一起接新生小师妹的情形,还有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讲座海报”。他说,看这些电影,其实是与10年前的自己和那段生活“约会”,亲切而伤感,某种意义上说,“看的不是电影,是自己。”
在这一波文艺片潮中,涌现出一批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之作。青年影评人李佳说,他认为今年以来拍得最好的电影是《北京爱情故事》。5段年龄跨度从17岁到70岁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背景下,诱惑与忠诚、怀疑与背叛等人性层面的思考,片中人物命运的变化既有艺术性也有现实合理性,而最终传递给观众的却是满满的“正能量”。
和《北京爱情故事》相比,张艺谋的《归来》将这种人文情怀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历史层面,对特殊年代的描写,让许多中老年观众重新走回影院,他们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回首那段历史。电影并没有刻意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台词来渲染特殊年代的“符号”,而是用两位主人公陆焉识和冯婉喻的凄凉遭遇,让观众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贯穿那一代人始终的特殊年代的阴影。在两人相逢不识的悲剧中,归来与离去被巧妙地融合在冯婉喻的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中,让很多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电影中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守,同样也赢得了许多“80后”、“90后”的心。
文艺片异军突起,开始让中国电影人重拾信心,不再一厢情愿地沉溺于所谓的商业大片,开始认认真真地讲故事。据了解,除已经上映的文艺片外,陈凯歌《道士下山》、许鞍华《黄金时代》,以及张婉婷和罗启锐的《三城记》、关锦鹏的《放浪记》,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这些影片大都是具有文艺气质,专注于探讨人性、人生,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对此,南影厂厂长、导演郭晓伟认为,与其说是文艺片大量出现,倒不如说是中国电影从前些年的盲目跟风、依靠噱头制造话题的浮夸风中解放出来,回归到以故事吸引人,以情感打动人的电影本位上。是不是将这些电影归类于文艺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产片在经历了古装武侠大片热等低端重复后,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展现出自信的姿态。敢于表达心灵慰藉、展现人文情怀,这正是电影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片越来越多,且具有票房竞争力是一件好事。 本报记者 徐 宁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