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台湾文化动态

港报:台湾学界“量化考核”引发乱象 须反思

时间:2014年07月15日 1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网7月15日电 香港《大公报》15日评论称,14日岛内再次发生当局高官因涉及学术造假而引咎辞职的丑闻。去年防务部门负责人杨念祖因抄袭论文,上任未满一周即闪电请辞,成为“最短命”的军方首领。最近“学术丑闻”的主角竟是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领头人──教育部门负责人蒋伟宁。分析指,岛内这波学术丑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台湾学术的国际声誉,也再次暴露了台湾学界考核、升迁制度的沉疴痼疾。

  文章摘编如下:

  “学术丑闻”在台湾引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震撼效应。事件源于屏东教育大学副教授陈震远涉嫌伪造“同行评审”,替其论文打高分,提高论文的发表率,但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去年英国知名学术杂志《震动与控制》发现了陈震远的造假行径,并撤销了与其相关的60篇文章,而其中5篇文章的作者之一正是蒋伟宁。在舆论排山倒海般的批评声浪中,蒋伟宁昨天辞职下台。岛内这波学术丑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台湾学术的国际声誉,也再次暴露了台湾学界考核、升迁制度的沉疴痼疾。

  所谓“同行评审”,是一种学术成果审查程序,即一位作者的学术著作或计划被同一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评审,以确保作者的著作水平符合一般学术与该学科领域的标准。换言之,一篇论文获得越多专家学者的推荐,就代表该论文的水平越高,也更能获得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的青睐。

  陈震远正是利用了这一“游戏规则”,伪造了逾百个人头电子邮件作为“推荐人”,制造论文获得高度评价的假象,以骗取在声学、机械工程、力学等三大领域极具分量的国际一流期刊《震动与控制》的信任。部分论文的作者之一蒋伟宁先是声称“不认识陈震远”,但隔天又说“见过两次,没有私交”。且不论蒋伟宁有否参与或知晓“造假”,如此前后矛盾的说词难免让人生疑。

  陈震远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伪造“同行审查”,提高论文发表率,无非就是为了“升职加薪”。岛内学术界的评鉴考核、薪资奖金制度常常和论文及期刊发表的篇数挂钩,导致乱象频生。学者们皆面临以研究绩效为主的评鉴压力,大从政府补助、小至学校升职等,都取决于论文的产出量。为了冲高论文量,在理工学科领域兴起了互挂作者或在相同领域中相互援引论文的学术歪风。岛内有大学校长指出,有些重要的期刊论文,甚至有逾百人共同挂名。

  台湾学界过于重视“量化”,导致学者无不削尖脑袋地向国际期刊投稿,一直以来为人诟病。学术研究不是体力劳动,不能过分强调“产出”,研究之路漫长而艰辛,学者可能要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才能得出珍贵的研究成果。倘若一昧看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哪还会有学者愿意扎扎实实地做研究呢?台湾学界应以蒋伟宁下台为契机,深刻检讨和反省岛内学界现行的评鉴思维和制度。(朱穗怡)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