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凌
年少时读《红楼梦》,看到“茜纱窗下公子多情”“桂魄流光浸茜纱 ”,一直疑惑:茜纱,是种什么样的纱?看《诗经》,读到“终朝采绿”“终朝采蓝”,心想,绿和蓝,到底是什么样的植物?而在《楚辞》里,那些香草,又长得什么样子?一直无解。
这些疑问,在遇见《草木缘情》后,都迎刃而解。书作者是台湾的潘富俊博士,一位热爱古典文学的植物学家。他用多年的研究,架起了一座桥。沿着这座桥,潘教授带领读者穿越到古代,指点花草,配以图片,一一详解。
原来,茜纱就是大红窗纱,是用一种叫茜草的植物根染成。秦汉时期,茜草是高品位的红色染料,王侯的红色织物,都是茜草所染。
“采绿”的“绿”,原来就是荩草,是古人用来染绿衣、黄衣的。这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野草,像茅草,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为了拔除这些草,母亲费了好大劲。所以它在《诗经》里受宠,但到了《楚辞》里,因为到处蔓生妨碍庄稼生长,就和萧、蒺藜、苍耳、葛一样,成了被痛恨的恶草。
同样叫“蓝”,染绿色的,叫蓼蓝。染青的,叫木蓝、山蓝。我们说的“青出于蓝”,指的是木蓝和山蓝。所以“终朝采蓝”,采的什么蓝,是染绿,还是染青,不知道。
在《诗经》里,“采采苤莒”,“苤莒”其实就是车前草;“菰”,就是茭白。菰米是当时的主食。“旋花”原来就是我小时采的“打碗花”。“苕”不是红薯,是紫云英。最寻常的狗尾草,叫“莠”;狼尾草叫“莨”。
“蓼蓼者莪”,“莪”就是播娘蒿,我们老家叫“米米蒿”,喜欢跟小麦长在一起,小麦成熟时,开米状黄花,籽可打油。十几年前,我一个远房姨妈,在毒太阳下采这种草,问她干什么,她说是打油。现在才知道,它原来就是《诗经》里的“莪”,它一下子把姨母汗流浃背的劳动,提到了“采莪”的审美高度。
少时读《楚辞》,会闻到阵阵香气,兰,芷,芳,荪,荃,杜蘅,江离,薜荔……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中的“蘼芜”,和《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江离”,原来是同一种植物“川芎”,在中药铺里,这不是一味药嘛!曹操喜欢将它藏在衣袖里,一个大老爷们,经行处,香风阵阵,挺好玩的——不过他也可能是用来治疗头痛的。
不仅仅是川芎,其实我们现在常见的中药,在《楚辞》里,都是香草。
如“兰汤兮沐芳”,“兰”指泽兰,“芳”是白芷。白芷叫“芳”,也叫“芷”。同样,菖蒲叫“荪”,也叫“荃”。想起多年前看过一个女孩子名叫“荪荃”,当时以为她用了“孙权”的音,还纳罕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她怎么看都像一株清雅摇曳的菖蒲。
仔细读完这本书时,正是初冬。外面霜风凄紧却感觉不到冷,只觉身心都被盎然的绿色和古意浸透,散发着淡淡的莹光。现在,当我剥开一枚猕猴桃,会想起它《诗经》里的另一个名字“苌楚”。吃棵白菜,脑子里立马跳出“菘”。切萝卜时,心里默念:“采葑采菲”。心想,过不了多久,春天就会来,当世界被绿色攻占,又可以采绿采蓝采薇采茆……“薇”是野豌豆苗,“茆”即莼菜,就是秋风起时,引发晋人张翰莼鲈之思,辞官归乡的那种水生植物。
(《草木缘情》潘富俊 著 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