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天灯:台湾民众用传统习俗欢庆元宵节
新华社台北3月2日电(记者喻菲 祁星)人们手拿毛笔,在天灯上写下心愿,再由亲朋好友共同举起,满怀期待地望着它们冉冉升空,伴着明月闪耀在夜色之中……
3月2日元宵节夜晚,数万台湾民众聚集在新北市平溪区十分村施放天灯,祈求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从傍晚5时30分至晚间8时30分,平溪天灯节共施放8次天灯。每次施放时,成百上千的天灯一同升起,场面壮观。现场还有表演节目陪伴民众欢度象征温馨团圆的元宵佳节。
在台湾,“北天灯,南烽炮”的风俗流传已久。天灯又称孔明灯,传说是诸葛亮因军事所需而发明。古时为了传递军情,利用热气上升原理制作灯盏飘浮于空中,它也被视作热气球的前身。
台湾平溪天灯的起源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施放天灯为大陆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带的习俗。清道光年间,先民移垦到平溪的十分一带后,在农闲期间会施放天灯。而天灯受地势和风向影响,会顺着基隆河飞往河口入海处,居民们认为这象征着向大陆的亲人们报平安,同时也有庆贺年节的祝福意味。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年间十分村经常遭到盗匪骚扰,村民们只好到山中躲避祸乱。等土匪离去后,留守在村中的村民就在夜间施放天灯作为信号,告知山上避难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借此向村民报平安,因此十分的村民又称天灯为“祈福灯”“平安灯”。
久而久之,施放天灯的习俗在平溪一带绵延一两百年之久,成为台湾北部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元宵节都会吸引数万人到平溪参与盛会。在平日也经常可见天灯点缀在平溪的天空。
手工艺人制作天灯时,以竹枝或铁丝为骨架,外贴宣纸。天灯施放时与热气球原理相同,点燃下方浸泡过煤油的纸,待天灯受热膨胀即可冉冉升空。
天灯产业对平溪地方经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这一带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胡聪麟在平溪十分村经营天灯店已经十几年了,平均每天卖出一两百个天灯。他说:“我祖辈是从福建省惠安迁居到这里的,放天灯的习俗也是从福建传过来的。平溪四面都是山,气候潮湿,不容易发生火灾。”
据胡聪麟介绍,以前平溪人在新年时放天灯祈求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后来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热映,其中男女主角在平溪放天灯的情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这里效仿。
大量天灯也衍生出环保问题,人们时常能够见到平溪的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天灯。当地业者通过集资捐款维护环境,回收天灯残骸,期盼在观光和环保间取得平衡。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