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传统文化非遗

四川清音

时间:2013年10月09日 13:4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或“唱月琴”。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叙府(今宜宾)为中心,遍及城镇和乡村,拥有大量的听众。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

  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目前,四川清音最缺少的就是人才,一代比一代差,露脸越来越少,和众多非遗一样,四川清音也在时间的洗涤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尴尬。如今,在孕育了清音的巴蜀大地上,拿得出手的清音演员屈指可数,演出次数也越来越少。电视上偶尔还可见清音露脸,但那些韵味与风情,却早已被淹没在电脑合成的伴奏带、花哨的伴舞与服饰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舞台灯光之中。

  四川已将四川清音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地区的清音是四川清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有共性也有个性,融合起来才能完整。

[责任编辑:马小璇]

相关阅读: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