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向为蕴藏民歌艺术的宝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民歌难以数计,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巢湖民歌作品多半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深刻而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感,形式上有山歌、渔歌、秧歌、茶歌和门歌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朴素自然,优美感人。
巢湖是安徽著名的歌乡之一,境内槐林的灯歌,沿湖一带的渔歌,山区的山歌,银屏的秧歌,各有风格,丰富 多彩,早在50年代就驰誉国内。近几年,巢湖又不断举办盛大的“南巢歌会”,数百名新老歌手纷纷登台,掀起阵阵清新纯朴的“巢湖风”。
巢湖民歌,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简而繁,由单一而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
巢湖人爱唱、爱编民歌。“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使聪慧的歌唱者可以见什么唱什么,走到哪唱到哪,干什么活唱什么歌,巢湖民歌有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品种齐全,内容丰富。
建国以后,巢湖民歌有了长足发展。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1000多首原始民歌,有500多首被编入各种歌曲集。其中111首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20首被编入《安徽民歌100首》 ,30多首被编入中学课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教材,20多首被上海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在国内外发行,并馈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留存。
1955年3月,巢湖民歌《姑嫂对花》被农民歌手胡吉英,刘宏英唱到北京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承、弘扬巢湖民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对研究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农民们非常智慧和风趣,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春夏季节,在水田里插秧时, 他们直起身子歇口气,会面对田野歌唱:“十里也,长冲也,好风光呀依也,麦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咦呀子吆,幸福生活万年长啊。”
在劳动中,他们也会嘲讽那些游手好闲之人,看到路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他们会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拎着尾巴扔上天》)把好逸恶劳的人比作偷吃的老鼠之类。
他们也会歌唱自己平凡而有趣的日常生活,如:”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吵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同枕一个小枕头。”
研究巢湖民歌史,可以探寻巢湖历史变迁的踪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巢湖民歌的题材内容和体裁特征,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安徽民歌史和中国民间音乐史的研究。巢湖民歌是巢湖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继承、弘扬巢湖民歌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6年5月20日,巢湖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马小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