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中正区永春街,有一个具60年历史的嘉禾新村。砖墙与水泥墙之间,一户户低矮的建筑错落有致。早春三月,这里绿植蓬勃生长,温暖的阳光下鸟语花香。
这是台北市目前最完整的一处联勤眷村,现在也已“人去房空”,红色铁门上斑驳的陈年老漆诉说着这里的沧桑。
嘉禾新村,原为台湾防务部门联勤通信修理厂,1956年为安置来台军民,改制为眷村。2004年,“9·21大地震”五周年之际,台北市政府将此区纳为“防灾公园用地”;最近两年,此处的80余户居民陆续迁出。
曾在此生活56年的马仕骏是眷村二代。去年搬离后,他对这片社区仍念念不忘。
“随时间变迁,眷村正慢慢凋零,真正属于眷村的空间和文化已经不多。我希望保存这些建筑,为后代留下一些可以触摸的记忆。”马仕骏告诉中新社记者。
据了解,当年国民党政权撤退来台,在宝岛各地陆续建起约800座眷村。来自大陆五湖四海的民众,在陌生的环境中开始新的生活,书写一个又一个眷村故事。
带着不同口音,品尝不同风味,嘉禾新村的居民相处得和谐。“这样的生活很可贵,许多年来积累发展的眷村文化值得纪念。”马仕骏说。
他四岁时随家人入住嘉禾新村,现在年过六旬,仍清晰记得儿时的欢乐。“村里不大,有羊肠小道,也有孩童各种娱乐场地。我们小孩子很喜欢在树下空地玩棒球。”
如今,因房舍老化、城市建设等原因,许多眷村被拆除或改建。“一些年轻人已经离眷村文化越来越远”,马仕骏说到这里眉头紧锁。
据悉,台湾防务部门近期已就该村拆除工程进行网络招标,这让怀念眷村故事的人们深感忧虑。老居民们曾在村内举办回顾展和惜别晚会,诉说眷念;也有不同眷村的二代、三代,联合社会团体、人士,呼吁当局保留这里的建筑。
两天后,台北市文化局将进行第二次文化景观现勘。为保护嘉禾新村而发起设立的民间团体“好劲稻工作室”,15日在村口举办“为嘉禾祈福”活动。
“好劲稻工作室”成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学生郁良溎告诉记者,期待这片公园预定地能留下属于台北的历史故事,保留野鸟成群的老树,维护这已成体系的人文生态乐园。“希望多年后,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这片保留文化景观的公园,在老树下乘凉、赏鸟,在小巷弄里捉迷藏。”来自另一眷村的郑慧君说。
马仕骏在活动中也疾呼:“不要让后人只能在影视作品中回忆眷村历史。”
活动结束了,周遭复归宁静,只有鸟鸣声依旧。村口大门上写有“请不要拆除这里”、“希望保留眷村”等字样的黄丝带,随风轻舞。(记者 陈小愿 刘舒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