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湾有两部票房冲破3亿的本土电影,一部是叶天伦导演、猪哥亮主演的《大稻埕》,一部是魏德圣监制,马志翔导演的《KANO》,都是立足本土历史文化的情怀之作,前者的时光穿越和喜剧手法略嫌花哨,后者则一心纯粹的重现了一个发生于1931年的真实故事,嘉义农林学校(嘉农)野球队,一群由日、汉、原住民组成的少年球队在日籍教练的带领下,从0胜绩一路拼搏,最终打进日本甲子园决赛。少年热血,叱咤球场,青山绿水,光阴倒流,让人如醉如飞,再加上那么一点点对历史的拾遗,成为很多人心目中2014年最好看的华语电影。当然,说它是华语片其实有点勉强,因为有九成以上的台词都是日语。
这是一部从内到外都美到极致的电影,无论小吴和女友的单车,还是少年们在田间追逐帽子的狂奔,还是球场上的呐喊,画面美到震颤心灵。我们看《布达佩斯饭店》和《冬眠》也会觉得很美,但那都是商业、工业或艺术人为雕琢过后的美,《KANO》的美从起来自更淳朴的农林景观,来自少年们单纯的对比赛的渴望,这是任何大场面或特技美工都不能加工,完全由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的自然之美。
可能大家都知道,《KANO》是有争议的,这个争议不仅是在内地,媒体不能报道,豆瓣没有资料,在台湾,它的争议也很大,金马拿不到大奖。问题在于魏德圣的电影一直都有亲日的嫌疑。在他之前导演的《海角七号》和《赛德克巴莱》都有这个问题,遥远的相爱,近距离的友好,台湾人好像根本没恨过鬼子,倒有些文化和精神上的藕断丝连,雾社起义好像只是土住部落与外来者的恩怨,而不是反抗侵略该有的那么坚决。到了《KANO》,这种和解意识更加明显,日据时期的台湾被描绘得诗情画意,五谷丰登,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和谐相处,甚至在学校、田地和球场上亲密无间,同舟共济,这样的情景其实不仅看着《地道战》和《屠城血证》长大的中国观众没见过,对台湾观众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那么《KANO》到底为什么没有我们一向在课本和影视作品中看到的不共戴天,日据时期的台湾为何不是人间地狱,反而是一片乐土,富足欢乐,很多台湾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答案并不复杂,因为电影人尊重真实,拍的是球场上的野球队,而不是战场上的八百壮士。聊在这里,笔者反而觉得魏马二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拍一部这样“亲日”的电影是勇敢之举。日据时期的悲怆山河,甲子园的球场上有中国少年的另一种血染的风采,这何尝不是一种抗日,让你把历史看得更清楚。
抗日,其实是可以有几种不同层面的表达,比较低端的是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式的YY之作,当年很多这样的电影,把孩子们看得爽了,同时也就把历史观给误导了,然后是《鬼子来了》这种,立意比较深刻,缺点和优点一样,就是太牛(zhuang)逼了,不是普通人能够接受。接着是《血战台儿庄》这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往上是《狼山喋血记》《十字街头》这样的国防电影,寓意明确,戏剧和现实交融得很圆满,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红高粱》亦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抗日片,现如今,一些比较活跃的喜剧抗日片和谍战抗日片只剩下毛皮,名不符实了。抗日,不是一定要刀兵相见,当年日本占据台湾或东北,凭的也不只是三八大盖和刺刀。《KANO》的价值在于用另一种故事表达了现代人的胸襟,只讲述一段纯粹属于农业和野球的历史。表达了恩怨分明的历史观。
在上世纪30年代,台湾确实有过一段非常富足的时光,其中日本人的功劳也不小,和亚洲其他地区相比,日本当年为了长久掠夺,对台湾输入了很多平民和人才参与建设,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电影中备受爱戴的水利技师八田与一,他设计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工期历时十年,于1930年正式开通,使当时台湾的水稻产量有了飞跃,由此才能感受嘉农的子弟们在田地里遇到八田技师,彼时的兴奋。很多人都不认可《KANO》只展现日据时期美好的一面,完全忽略了日本人的暴行,还曾发起抗议。铁任倒觉得这部电影比《赛德克巴莱》更有气节,至少,这里的人们没有自轻,反有一种平等和拼搏的热血。因为历史是倒不回去的,真相是不能被篡改的,那么我们的电影应该怎么记录和正视这段历史,《KANO》肯定比《金陵十三钗》和《举起手来》更有意义,因为它能证明我们是真正客观、正面,而不是偏激的看这一场战争。
所以《KANO》不意味着淡忘了被殖民的屈辱,反倒更对比出战争的残酷。若抹去八田技师和嘉南大圳,近藤教练和嘉农野球队的故事,就意味着华语电影失去了直面历史的公信。恰恰也是因为有了《KANO》,历史在光影中浮现,所有的爱与恨都有了根基,告别了从前的苍白。台湾代有少年出少年的热血,那些激励人心的比赛场面,全台夺冠打进甲子园的激情澎湃,小吴流血坚持比赛,输掉决赛后全场观众为失败的嘉农喝彩,这些华语片从未有过的热血,干干净净的热血,正是现代年轻人最缺少的东西。而演绎这些热血少年的演员们,是并无专业演艺经验的年轻人,他们不留证据的表演,也和影片的整体气质一样,给人以自然美感。表演之道,一是要演得好看,二才是演得像,例如《推拿》里面有几位演员确实无比接近真实,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和角色几无差别,但你不得不承认,它没有唤醒角色更多的魅力(表踢我,我去年最爱的内地片就是《推拿》)。
《KANO》的存在,是台湾电影多年来总让人感觉生机无限的原因,一如当年的小毕,小四,张士豪,一代一代的少年,不断撑起并不繁荣的台湾电影,带来新的希望。太圆满也是缺陷最后想证明一下自己并非是台湾电影的脑残粉。《KANO》有着摄魂夺魄的美,却远非完美,就台湾历代好电影的纵向比较,它太丰满,太圆滑,远没有当年新电影老兵那么简练而犀利,大气而纯青,也不如蔡明亮有敏感的灵魂。如果非要指一个错误的话,《KANO》的错误就是把一个不完美的时代拍的太美,因为要展现一种气度反而丧失了另一种气度。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