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台湾文化动态

台北延慧书库二手书展:让旧书文字“活”起来

时间:2015年02月04日 10:14 来源:福建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北延慧书库二手书展:让旧书文字“活”起来

  台北市环保局主办的“延慧书库年终二手书展”现场,一位耄耋老者在认真看书。

  “捐书、拿书,都是一种幸福!”近日,由台北市环保局主办的“延慧书库年终二手书展”圆满落幕,一周时间吸引上千人次,累计送出9511本二手书,回收9873颗废电池。“15颗废电池换2本书,既省钱又环保,实在是赞!”市民姚宇萝说。

  倡导节约建立二手书库

  老旧的藤条和自行车架制成的桌椅,利用废旧木材做的围篱、花架,配上落地窗的设计,营造出温馨的阅读环境。在台北市行忠路178巷,别致新颖的延慧书库,让眼前的这条老巷弄焕发出生机,成为读书人的最爱。

  “延慧书库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民众的生活。”台北市环保局第五科科长崔浩志告诉记者,市民经常向环保局抱怨,说孩子通过了中考和学测后,留下的大量参考书不知该怎么处理,“要是能有个地方回收旧书就好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很快环保局就讨论成立一个二手书库的计划:回收旧书,再让它们流转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2013年1月,延慧书库在内湖再生家具展示场正式成立。目前,延慧书库藏书达5万本以上,其中教学参考书1万余本;一般书籍4万本以上,包括文学类、亲子类、专业类等七大类别。

  延慧书库分为索取兑换区和阅读区。在兑换区,学生凭学生证

  每月可索取3本旧书,低收入户凭户卡证明每月可索取10本;一般民众则可拿废电池换书,15颗废电池兑换2本书。在宽敞明亮的阅读区,除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环华百科全书》等丛书,还收藏有绝版书、名家签名书,这些仅供阅读,不提供兑换。

  “延慧书库是倡导节约、助学济困的成果,旧书来自民众的捐赠,所以除了供兑换和索取,我们还会重点赠送给困难学童,解决他们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崔浩志说。2013年8月,延慧书库收到一封来自台东县嘎屋啦瀚文教发展协会的求助信,说天秤台风损毁了原住民泰源部落的书屋,100余名学生面临着无书可读的困境,希望书库能够支援他们500本书。收到求助信后,延慧书库一次性赠送1000本参考书,还另外筹集了3000份文具用品、25套课桌椅送去。

  截至去年底,延慧书库已回收旧书10余万本,索取兑换近4000人次,其中学生索取数达2000多人次,低收入户索取数为405人次,一般民众兑换数为1300多人次,回收废电池10多万颗。另外,免费寄送111笔书籍,向弱势及偏远地区学童送出22553本书。

  智慧延续捐书拿书都是幸福

  “捐书让爱心得以流转,更能让旧书里的文字活起来,进而延续环保观念与书中的智慧。”台北知名文史专家庄永明说,在延慧书库生根发芽的过程中,离不开民众的爱心捐赠,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延慧书库这棵小苗才能茁壮成长。

  家住大同区的赖宝环是一位单亲妈妈,每月都会到延慧书库为儿子拿参考书,因为是低收入户,一次可以索取10本,1年下来陆续拿取100多本。赖宝环说,儿子念书需要参考书,但书店里的参考书往往价格不菲,自从延慧书库成立后,她就善加利用,这样一年下来,就能省下新台币6000多元。

  如今,延慧书库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知识流转、智慧延续的平台,得益于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募得的书籍可以很快出现在低收入户和困难学子的面前。

  旧书被源源不断地从延慧书

  库领取或寄出,藏书量不断减少,那么缺口从哪里补充?崔浩志说,二手书的回收方式十分简便。每周除周三、周日外,都有各类垃圾回收车定时定点穿街过巷,民众只要把书捆扎好送上资源回收车就行。如果捐赠的图书超过200本,就可以打电话给台北市的清洁队,请他们上门收取。至于台北以外的县市,也可以将书籍直接邮寄到延慧书库所在地。

  此外,为了增加回收旧书的渠道,延慧书库还与岛内9家连锁书店、超市、百货卖场等合作,在14个

  门市设置了捐书箱,方便民众捐赠。同时,台北市环保局还与学校合作,走进校园开展旧书回收活动,目前已有建中、师大附中等8所学校加入。

  “书和人一样,都是‘有情物’,我们要尽可能延续它的生命,让这些旧书不单得到二次流传,还可以三次、四次流传下去,这样接触到的人越多,旧书里的文字和智慧就越能活起来,让更多人受益,这既是延慧书库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理想。”崔浩志说。(记者刘深魁 文/图)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