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11日电 (记者 杜燕)芦苇画、白洋淀布艺、可触摸的3D大运河……为期三天的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文博会)11日开幕,美、法、英等5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组,以及中国内地26个省区市组团参展参会,展示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其中,雄安新区、大运河首次亮相文博会就实力“吸睛”。
雄安新区首次亮相文博会
本届北京文博会以“文化科技融合 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中国各地各擅其美,在5.5万平方米的展厅打造中国文创产业盛宴,比如内蒙古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新材料制作的运动水壶以“皮囊壶”造型送来“草原的礼物”;安徽展团主打文房四宝以及相关创意产品;广西展团呈现“一带一路”、边关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文创产品等。
记者在现场看到,河北展区通过图文展示近年来的文化产业政策、发展成果,剪纸、满绣、木刻等传统特色工艺产品以及唐山艺术陶瓷、保定古城香业、饶阳玻璃等创意设计产品现场“摆摊”吸引观众。
雄安新区考古、雄安新区非遗——白洋淀布艺、白洋淀野生红莲鲜嫩叶片制成的荷叶茶、芦苇画……“雄安新区”首次亮相北京文博会,向观众介绍雄安新区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
其中,取材白洋淀芦苇制成的传统手工艺品——芦苇画成为展区最吸引眼球的展品。非物质文化遗产苇编技艺传承人杨丙军告诉记者,芦苇画是白洋淀特色旅游工艺品之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
与芦苇画“结缘”三十年的杨丙军称,自己生长在白洋淀,二十岁的时候就想着如何让芦苇不仅仅是用于编席、编筐,并试着用芦苇来制画。
“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每个过程都有其独到之处。”他说,十一月末、十二月初的蔫苇是制作芦苇画最上乘的原材料,这个时候的芦苇韧性好,不易起火,耐烫便于之后的操作。“安新县寨南村的安新县芦雁苇编工艺品厂,主要产品为芦苇工艺画,年生产能力20万幅。”
如今,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制作者中新生代力量不足。杨丙军表示,自己愿意更多的投入与创作,增加神话系列、红色经典系列的创作,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雄安新区的设立,我的心气儿又上来了”,他希望通过创新,把白洋淀芦苇画做成精品,让苇编技艺得以延续。
京津冀发力让大运河焕发新生机
雄安新区吸睛,大运河也很引人瞩目。2013年5月,大运河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届文博会上,反映大运河文化的《通惠河览春图》数字交互长卷首次亮相。在9米多长的大型触摸屏上,通惠河漕运文化风貌的画作徐徐展开,观众科通过触摸画面上的近30个可点击热点,透过弹出的相应文字、动画和图片,了解通惠河的历史人文故事和发展变化轨迹。
在通州展区,大运河文化展览串联宋庄、环球影城等文化元素,通过图片、影像、沙盘、艺术品等呈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美景。现场,《大运河传奇》彩色连环画讲述其前生今世。主创人刘润卿告诉记者,连环画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文化的组成部分,制作《大运河传奇》,希望通过神话故事与历史事实,让人们了解大运河。“该书共计80册,目前出版了第一册,九月底出版第二册,今后,还将制作大运河相关的手机游戏、拍摄相关主题电视剧等。”
在主展厅,京津冀运河文化展首度亮相。京杭大运河分段示意图,通惠河、会通河等详细介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通过现场踏勘,采集到较为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讲述京津冀地区运河的现状以及在"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的近中期愿景。京津冀三地目前都在围绕运河的保护传承发力,制定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整修堤岸、治理河道、改善水体、打造景观,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三篇文章,让古运河焕发新生机。
据悉,创办于2006年的北京文博会是中国政府发挥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独特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在北京搭建的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展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前十一届北京文博会共吸引来自联合国、欧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奥委会、世界动漫协会等国际组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565个代表团组、14342名境外专业人士参加,国内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均组团参加。(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