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鲁阁族纹面战士彼得洛与妻薛国芳,在“葛都桑音乐工作室”为游客讲解历史。(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颈上佩戴亲自猎取的野兽骨牙、耳垂穿过长如筷子的耳棒、身着缀有菱形织纹的传统服饰,这就是是台湾现代社会中,少数纹面的太鲁阁族战士彼得洛·乌嘎。
为寻回太鲁阁族的历史记忆,彼得洛与妻子薛国芳,耗费17年采集民谣,并成立“葛都桑音乐工作室”,以古调吟唱、历史讲解及狩猎教学等方式,重现这几乎被时代遗忘的文化之美。
彼得洛成长经历特殊,目前他仍过着与自然共存的简朴生活。图为彼得洛翻查陷阱。(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深山长大 族语比汉语强
不同于在历史纷扰中,多被同化的太鲁阁族,彼得洛5岁丧父后,就随老猎人在山林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太鲁阁族战士,颈上一对对野兽骨牙,正是其昔日战绩。他没有接受主流教育,在山林打滚多年,不管语言或文化层面,都与学校制度存在悬殊差异,小学三年级就放弃升学、自动毕业。但也因如此,彼得洛习得完整的猎人教育,他崇敬自然、敬仰祖灵,个人简介是“我的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我的文化”。
退伍后,彼得洛在新店担任泳池救生员时,结识了拥有音乐背景的薛国芳。谈及相识过程,薛国芳说,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非常寡言”,一整天下来,只会重复一句话,而这句话,可能是他前晚构思许久而成,即便仅是“我昨晚梦到…”的闲谈类语句。过些时日,薛国芳才理解彼得洛鲜少开口原因,一是他精通太鲁阁族语,却拙于以汉语沟通;二是在山林教育中,“安静”的猎手才能接近猎物,她笑说:“了解他的背景后,才发现原来我捡了个‘国宝’!”
传唱古调 发扬纹面文化
彼得洛婚后两年,因继父过世,决心落叶归根,返回太鲁阁族的原居地花莲。并在一次因缘际会下,与妻子展开长达17年的民谣采集、比对过程。通过部落耆老的口述历史,完整记录古调旋律,之后添入族语及现代乐器,改编成现今大众较能接受的乐曲。在没有任何经费援助下,彼得洛夫妇于古调改编上,缴出了亮眼成绩,工作室出版的专辑《太鲁阁传说》曾获新闻主管部门提名,赴法国戛纳参加国际唱片展,《美丽的故乡太鲁阁》则在第26届传艺金曲奖,拿下最佳创作,将台湾原民文化发扬国际。
对彼得洛而言,采集、改编古调不只是工作,而是责任。他深爱太鲁阁族文化,2007年更将祖先图腾,以现代方式刺于前额、下颚处,发扬纹面意涵,成为日本禁止刺墨令以来,首位恢复纹面传统的原住民战士。彼得洛说,在过去,出草成功的猎人才能纹面,但随着时代更迭,制度也跟着改变,现在只要猎取过3头山猪公,便有资格纹面。至于会后悔吗?他毫不迟疑说:“不会啊!怎么会后悔?”
葛都桑工作室提供狩猎体验,看彼得洛示范射箭,彷佛走进了过去时空。(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彼得洛制作许多太鲁阁族传统乐器,包括口簧琴、猎首笛、木琴等。(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如今,随着部落耆老凋零,采集古调作业走进尾声,传承文化这份重责大任,渐从“保存”导向“观光”,葛都桑音乐工作室有吟唱表演、传统乐器制作、人文解说导览及狩猎体验等服务。走进工作室,彷佛落入一个世纪前的时空中,听太鲁阁纹面战士以口簧琴诉情意,或用猎首笛吹奏招魂祭曲,也可从他举起猎弓,射出催命利箭的利落身影,遥想百年前,太鲁阁族猎手在丛林中的生存战役。
葛都桑工作室没有华美装潢,布置简单随兴。(图片来源:彼得洛脸书)
彼得洛夫妇生活勤俭质朴,屋舍多以维持土地原貌为前提建设。(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拥抱自然 谨守祖训生活
不管都市霓虹多绚烂、大厦盖到什么新高度、社会价值观有何巨变,纹面太鲁阁族勇士彼得洛与妻子,依然在花莲秀城乡山脚下,过着双手环抱大地的简朴生活,他谨守Gaya(太鲁阁族语,意指规范)、崇敬自然,一切只取所需,钱对他而言,不是生活之必要。
文化工作者待遇并不优渥,若没有相关单位赞助,哪能应付什么都涨的年代,但谈及经济来源,彼得洛一派轻松说:“还好啊!有接一些旅行团、表演。”原民的率直乐天,尽显无遗。至于未来研究、作品目标,薛国芳说,会以原民被迫迁离家乡,适应新环境的辛酸故事为主线,夫妇俩将用勤实步伐,以深凿在地故事方式,继续向世界传唱东部纹面民族的文化点滴。(文章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作者/李念庭)
[责任编辑:齐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