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资讯

北京13位“铁帽子王”园寝濒临灭失 遗址上盖楼

2016年12月23日 10:54:31  来源:法制晚报
字号:    
  原标题:清代王爷坟部分遗迹灭失

原文配图:拆迁中台基仅存夯土和残损的包砖,汉白玉基座、台阶消失。

原文配图:拆迁中台基仅存夯土和残损的包砖,汉白玉基座、台阶消失。


  法制晚报讯 位于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村的庄亲王园寝遗址,是九代、十三位“铁帽子王”的长眠之地,也是埋葬亲王数量最多的清代王爷坟,历经朝代几乎贯穿清王朝始终。

  经历战乱后,庄亲王家族墓只有部分遗址幸存,但文物爱好者担心,眼下正在进行中的棚户区改造,让幸存下来的遗迹濒临灭失。有学者也质疑,该遗址仅有石牌坊被认定为文保单位,其他遗迹均无文物身份。

  房山区文委回应《法制晚报》记者称,部分建筑构件已异地保护,拆迁后将开展考古发掘,未被认定为文物的其他遗迹将根据发掘情况确定保护方案。

  探访 庄亲王园寝汉白玉台基被拆

  今年11月初,记者探访磁家务村时,村口的仿古牌楼下卡车呼啸而过,将一车车建筑垃圾运出,按照竖立的棚改回迁房鸟瞰图,这里未来将是高楼林立的住宅区。

  村北双山水泥二厂,水泥厂办公楼、生产车间、家属区已经被夷为平地。拆迁已过半,废墟中最后屹立着一座平房,房屋下面是敦厚的汉白玉台基,基座中央及两侧汉白玉台阶尚存,饱经沧桑的肌理仿佛岁月的包浆,见证着周遭巨变。

  拆迁的消息让马志璞坐立不安,他是“北京园寝遗址调查保护团队”成员之一,这个团队曾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团队。

  近1个月内,马志璞多次探访拆迁现场,记录下这里最后的样貌。他告诉记者,这处灰砖平房下面的汉白玉台基是庄亲王允禄园寝享殿的月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规模拆建,月台幸运地保留下来,被当做民房的地基。

  但记者11月29日再次回访时,月台基址上的汉白玉石块、台阶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夯土基座以及残损的包砖。

  施工工地上的建筑垃圾中,散落着不少汉白玉条石以及斑驳的绿色琉璃瓦,平房建筑北侧,还能发现敦厚的石墙。“这些都是王爷坟最后的残迹。”马志璞说。

  回顾 首次拆迁 古墓遗址上建居民楼 部分遗迹尚存

  这座清代王爷坟,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大拆大建。

  已故清史学者冯其利先生在《清代王爷坟》一书中对磁家务村的庄亲王家族墓有详细记述:庄亲王府作为清初八家“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之一,九代人当中,除末代庄亲王溥绪之外,共有十三位亲王都葬在了磁家务。

  历史上的磁家务,圈内松柏树有上千株。照看坟地的有赵家等数十户,每逢清明、中元,他们就准备整猪、整羊,迎接府中来人祭扫。但1927年左右,东北第一军司令于学忠部将王爷坟盗掘,弄走后陵的驮龙碑和其他石料。其后王爷坟又遭遇过盗墓与“扫茔”。

  1949年以后,王爷坟西部建立了采石场,东部建设了矿区家属区,后陵也拆除。1974年房山县水泥二厂盖楼房,这里的建筑物被拆除,被车间、办公楼、粮库等建筑替代。多位当地村民回忆,拆除王爷坟的过程中,很多汉白玉石料被转运至城里二次利用,一些馒头形的大宝顶,也随拆迁灭失。

  经历首次拆迁后,庄亲王墓仍有遗迹幸存。

  二次拆迁 部分幸存古物失踪 遗址面目全非

  2016年,房山区河北镇开始棚户区改造,建在王爷坟遗址上的双山水泥二厂办公楼、家属楼等房屋被夷为平地,上次大拆幸存下来的古墓残迹濒临灭失。

  记者近日回访看到,除园寝石墙外,享殿月台等建筑遗存均被拆除,王爷坟被掘地三尺,黄土裸露在外,遗址几乎面目全非。

  2012年2月本报曾报道过,磁家务王爷坟遗址一处平房内有一处大理石“供桌”,东侧两个桌子腿雕有“鸱吻”(古代官宦家庭所用的装饰)造型。

  马志璞从2001年起,多次对这个“供桌”进行考察,发现供桌桌腿其实就是把王爷坟地宫或者石享堂的正脊一分为三,再将一块完整的石料打磨平整拼凑而成。

  但在今年的拆迁中,东侧两个桌子腿(鸱吻)失踪,只剩下两根木棍支撑桌面。马志璞怀疑为拆迁中被盗。

  此外,在园寝东北角,曾遗存有重达一吨多的地宫石构件,如今也不见了。马志璞说,平房北侧还有硕大的金刚座,也没了踪影。

  他的怀疑不无道理。在古墓中轴线偏北位置,园寝的石墙内,还有两处深约1米的土坑,坑口直径约2米,疑为盗坑。

  质疑 石牌坊文保牌迟到29年 文物普查中有遗漏?

  出于对明清墓葬文化的兴趣,马志璞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一直关注这处遗址的变迁以及建筑遗存的考证。参考《清代王爷坟》中的记载,庄亲王家族园寝在清代王爷坟中集中埋葬亲王数量最多,跨越顺治到宣统,几乎贯穿清王朝始终。遗址不仅见证了庄亲王家族的兴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由盛及衰的过程。

  他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进行多次大范围文物普查,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有被遗漏的文物,磁家务庄亲王园寝遗址就是这种情况。

  记者注意到,庄亲王墓除一座石牌坊,被官方认定为文保单位,其他相关遗迹皆不在保护范围内。

  在首次拆迁中,除了一些石构件,三间四柱的石牌坊完整地幸存下来,由汉白玉精细雕刻而成,柱顶各坐望天吼一尊,柱脚两侧有抱鼓石,浮雕海水江崖,制作工艺独具匠心,是庄亲王园寝三百年兴衰的重要见证。

  石牌坊在1986年9月8日,公布为北京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2015年10月才设立文保标志。这一基础工作,从上世纪拖到了本世纪,足足等待了29年。

  但记者查阅北京市文物局编的《北京文物地图集》,对于庄亲王园寝有详细赘述,并提及享殿台基尚存。由此推断,对于庄亲王园寝的遗存,文物部门并非一无所知。

  观点交锋

  ●学者 是较为集中的王爷家族墓 为清史研究提供佐证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王敬雅博士介绍,庄亲王是清初“八大铁帽子”中的一支,其始封承泽亲王硕塞,因其为太宗子嗣,因而位列八王。

  雍正时期,因庄靖亲王博果铎无子,将康熙十六子允禄过继,此支为八王之中唯一一支由远宗改为近宗的亲王。允禄政治上并无建树,但其学识为皇子中的佼佼者。庄亲王一系继承一直比较顺利。至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当时的庄亲王载勋因支持义和团,于八国联军侵华后获罪赐死。

  王敬雅认为,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庄亲王直系家族墓是最为集中的,起于康熙早期,终于清晚期,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序列。现存庄亲王家族墓虽地面遗存不完整,但整体形制尚在,地宫也有考古发掘的价值,可以为研究清史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文物认定范围过小 拆迁时是文物被盗高发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筑考古硕士、现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勒迈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博士研究生崔金泽是一名长年在北京活动的文保志愿者,十年前曾造访过磁家务。

  崔金泽认为,庄亲王园寝遗址的文物遗存还是比较丰富的,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疑虑:

  首先,庄亲王园寝文物遗存具有保护价值,文物认定时应受保护的应尽可能包括全部文物。如果单单认定石牌坊是文保单位,那么其他遗迹算什么?其他文物遗存在未来的规划建设中有没有体现?其次,在北京地区,文物腾退、拆迁时是监护最薄弱和被盗高发期,有关方面应该引起重视。

  ●文委 部分建筑构件已异地保护 拆迁后将开展考古发掘

  昨天,记者就探访所见与学者观点采访了房山区文委,相关人员进行了书面回应。

  回应中称,房山区非常重视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曾邀请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领导和专家进行实地勘查。棚户区改造之前此处为双山水泥二厂的仓库和员工宿舍,除石牌坊外,所在遗址地基石刻均被建筑物占压,不具备考古发掘条件。待拆迁完成后,房山区将及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2016年11月7日,专家赴现场勘查和研讨时建议:项目安置房规划楼座区域存在疑似清代庄亲王家族墓地上建筑构件,现存墓地汉白玉基门石托板一块,汉白玉石条若干,原有石刻鸱吻已丢失,现存石刻有被盗的危险,没有原地保护的价值,需尽快进行异地保护。

  区文委与河北镇共同商议,将拆迁中所发现的古建筑石料存放于棚户区改造施工单位,由该单位安排安保人员进行看护。区文物保护所、河北镇文体中心共同对石料进行定时定点巡视,并拍照留存影像资料,确保文物保护工作万无一失。

  其他未认定文物遗迹 将根据发掘情况确定保护方案

  对于为何庄亲王园寝遗址只有石牌坊被认定为文物的问题,房山区文委回应,经过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发现只遗存石牌坊,其余古建筑遗址均被库房和员工宿舍占压,未露出地面,所以未被认定为文物。

  回应称,针对其他未登记在册的田野文物、遗存,房山区文委已经获知相关信息,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勘察工作。下一步,房山区将结合北京市文物局相关鉴定意见,并根据勘探结果和考古发掘情况,邀请相关文物专家根据所发现文物价值确定保护方案,确定方案后报市文物局批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