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猜灯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可是您知道吗?在山东胶州有一位市民利用闲暇时间创作了上万条谜语,内容涵盖了字谜、人名、地名、成语等多个门类。3月1日下午,记者采访到了65岁的“谜语大王”于润泽,他告诉记者,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些谜语出本书,也希望能和热爱谜语的朋友一起切磋。
缘起:看报道引起创作兴趣
3月1日下午,记者慕名前往山东胶州市李哥庄镇于润泽家进行采访,没想到一进门“谜语大王”就出了题,“张口念个字,闭口念个字,半张半闭也念字。(打三个字)”,记者绞尽脑汁也没对出答案。“其实这三个字咱们经常用,就是己、巳、已,你看看对不对?”听完他的讲解,记者顿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老于以前在供销社工作。说起创作灯谜的缘由,65岁的老于回忆起2002年的一次经历,原来一直很喜爱猜谜的他当时看了媒体报道天后宫灯谜的新闻,给了他启发,“我当时就想着能不能自己编个字谜玩玩,没想到这一玩就是13年,现在都痴迷了。”
老于说道,现在他每天都在书桌前看书、查字典、创作字谜,往往一坐就一整天,有时候半夜睡着觉突然想到了好谜面,他就赶紧爬起记下来。
经历:十易其稿还自创新方法
“一开始我们都不支持他,现在也拜服在他的毅力之下了,这么枯燥的活有几个人能坚持十三年呢?”说起老于的创作历程,他的老伴杨女士脸上洋溢着自豪,杨女士介绍,老伴的字谜都是一个个字想出来的,就这样每年基本上都要改一遍谜面,她负责“后勤”工作,老于坐在书桌前潜心创作,她就把饭菜、茶水端过来,催促着老于赶紧吃饭。正说着,她打开了老于创作的底稿,记者看到一页页A4纸上写得密密麻麻,仔细一看是一条条修改过的谜面,前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光这样的手稿就有厚厚一摞,就一年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其他的都是手写的。”
老于说,以前的底稿他觉得质量一般,“创作字谜需要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地理等知识,一开始并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像“老骥垂江救主”这个谜面就是个历史传说,谜底就是河南“义马”市,需要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才能猜出来。
“从2010年开始,我的字谜质量、数量都有了极大转变,青岛灯谜协会的专家还给我的一些字谜评了优呢。”老于称,他从最初的七字字谜,缩减到五字、四字字谜,并且在传统灯谜创作的增损离合法、会意法、反拼法等之外,他还“发明”了移花接木法。“比如,辇上非换二夫是个啥字呢?”他告诉记者,谜底是“辈”字。另外,老于还能给同一个谜底创作好几个谜面,让记者大开眼界。
成果:创作出上万条谜语盼出书
为了创作,老于已经翻烂了一本新华字典,凭着这股劲他已经创作了8600多个单字谜,基本涵盖了新华字典大多数的汉字,还为全国600多个城市名创作了字谜。“100多个三国历史人物也有了字谜,我还给央视40多位主持人创作了字谜,还有成语、其他历史人物等,总共有上万条了。”于润泽表示,他希望结识更多谜语爱好者,一起切磋,“现在就像闭门造车一样,和更多谜友交流咱才能有更大进步。”老于和老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他这些年的潜心创作,可以集结出书,“让更多的人爱上创灯谜、猜灯谜。” 据《半岛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