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袁阔成遗体告别式8日八宝山举行 田连元等悼念

时间:2015年03月03日 07:59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袁阔成1984年在央视春晚表演《赠羽扇》。

  评书表演艺术家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遗体告别式3月8日八宝山举行

  袁阔成逝世(1929-2015)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于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袁阔成是当今评书界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并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他的代表作《三国演义》曾是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评书作品之一。袁阔成还是说新书的第一人,他创作的《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红岩》等新书都轰动一时。

  记者了解到,相声演员李金斗年前曾去医院探望过袁阔成,老先生精神不错,但病情已不乐观。袁阔成去世后,许多曲艺界人士和普通观众也纷纷在网上自发悼念。据悉,袁阔成先生的遗体告别式将于3月8日上午9点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行。

  ■ 人物特写

  14岁登台,开创评书许多“第一”

  袁阔成1929年生于天津,他出身评书世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是著名的“袁氏三杰”。袁阔成自幼热爱评书艺术,后拜师评书前辈金杰丽,恩师赐其艺名“阔成”,与连阔如、张寿臣、固桐晟等平辈。

  评书是中国的口头文学,是古代历史与市井文化的结合。据评书名家马岐介绍,袁阔成14岁登台,17岁就在东北小有名气,有“说书小神童”美誉,他的评书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评书不同于小说朗诵和单口相声,“评书重在评,不仅每一句要有评论,有自己内心的再创造,同时还要刻画人物”。在马岐看来,袁阔成先生评书艺术的特点是其台风纯正,没有低级包袱,尤其擅长表演,通过手眼身法步来塑造人物,“能在很大的空间里表演,还在工体都演过,他对评书的电视录像也有贡献”。

  袁阔成勤奋多产,自20世纪40年代从艺以来,他创作了不少评书,这其中包括近20部新评书。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也为业界与观众津津乐道。因而获得了“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的美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高级编辑陈连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与袁阔成合作。他认为,“新”是袁阔成评书艺术的最大的特色。“他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次脱掉传统的长袍大褂,改穿中山装和皮鞋;第一次让评书走出茶馆,走上大舞台;第一次撤掉场面桌、折扇和醒木,赤手站立说书;第一次引入评书的导演机制”,陈连升介绍说。袁阔成还将传统评书的技巧注入“新书”中,他创作的现代评书也堪称经典。编剧史航认为,像《烈火金刚》、《林海雪原》这些“新书”经袁阔成“妙口生花”,“就成了乡里乡间驰骋过的传奇,就像落叶成为了土地本身”。

  ■ 精彩桥段节选

  1 《三国演义》对吕布的“开脸儿”:“亮银冠,珍珠嵌。雉鸡尾,真好看。龙鳞甲,似秋霜。胭脂袍,团花现。唐猊铠,避刀枪。八宝带,水镜錾。宝雕弓,如弯月。走兽壶,斜插箭。赤兔马,火炭红。画杆戟,神鬼战。少年英俊风流将,闭月羞花芙蓉面。”

  2 《三国演义》:关羽于灞桥挑袍而走,曹操心有所感,要众将向关羽看齐。众将齐声高呼表决心:“向关云长学习!”

  3 《水浒外传》:美男子“玉幡竿”孟康被寨主的妹妹看上了,这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姑娘。怎么个大法?请看这位大小姐穿的那双绣花鞋,愣是从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人三才阵……一直到十面埋伏阵,全给绣上去了。

  4 《红岩》:国民党中央社女记者玛丽(中国人),因为崇拜美国的生活方式,衣着言行尽出笑料:“黑头发染成了金黄色。但使小姐最苦恼的是:美国人眼珠是蓝的,她的眼珠是黑的。为此,她东求师西访友,打听怎么才能使眼珠变色。后来遇上一位圣人,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叫她拿蓝墨水点了一回,嗬,差点儿瞎了。”

  5 《烈火金刚·肖飞买药》:肖飞离开药房,自行车巧换摩托车,冲出东门再一次经过日军岗哨时,“鬼子一瞧肖飞来了,他可高兴了,心说,你看怎么样,我就知道是自己人嘛,有急事,把自行车扔在家里,骑摩托来了。肖飞到眼前,鬼子大喊一声:‘乔子开!’(仿学日语发音,意思为立正)肖飞一听,什么?饺子给?包子也没工夫吃了”。

  整理:清平客(青年评书演员)

  怀念袁阔成

  想说《西游记》,没说成

  我们家也都是说书的,但我说书实际上也受到了袁先生的影响。他说得太好了,刺激到我了,这就启发我要继续搞评书。袁先生为什么是大家,他很去体会评书的内涵,每一句要有评论,这个小说做不到。好的评书演员就是导演,能分出生旦净末丑(的不同行当)。他传统技巧基本功很好,否则也说不了“新书”。

  袁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说新书的佼佼者,新书说得最好的就是北京的李鑫荃和东北的袁阔成。1953年以后就不让说“老书”了,以前的传统被打倒。传统的说了那么多年当然好了,“新书”不好说。袁先生的《红岩》、《林海雪原》都堪称经典。

  196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说新书交流会上,袁阔成、李鑫荃,还有我父亲马连登三人同台演出,两个“新书”一个传统的,主持人是赵树理和苗培时。袁先生说的《红岩》里的《许云峰赴宴》,轰动一时。当时他还在东北,是为这个演出特地调来的。

  袁先生他继承了评书的传统艺术,但他录传统的比较少,他17岁时拿手的《永庆升平》就是传统评书,几百个观众被他迷住了。他还很拿手《十二金钱镖》,但后来他不愿说,说是糟粕。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自己改编了《三国》和《封神榜》。老先生还跟我说过想说《西游记》,但岁数大了,没说成。他说,《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不好说,得改编,得有现实意义。

  口述:马岐(评书表演艺术家)

  录制《三国演义》稿费没多少

  袁先生是个大家,但他这个人非常朴实、谦虚,完全没有架子。1981年到1983年,他花了三年时间录《三国演义》,就在礼士路广电总局招待所的一间五平米的“小黑屋”里写。他一点也不讲条件,觉得这地方挺好挺安静,没什么人。其实最后稿费也没多少,这三年工夫要是去演出,他能挣很多钱,但是他为了弘扬评书艺术任劳任怨。袁先生为人随和,跟编辑的合作也特别好,编辑打断他,他也没有任何厌烦,就说“提醒得好!马上就改”。

  袁先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对时代特色的敏锐把握,以及注重深入和体验生活。为了说好《红岩》,他深入大山,去体验抬“滑竿”的生活。他利用评书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来编演现代生活,非常接地气,而不是闭门造车,这点很值得肯定。

  他编演的《三国演义》很受欢迎,他采用的是“古事新说”,所以有人说他是艺术家兼文史老师。这部书里面有一段是曹操赏识关羽,给他送去美女和黄金,但关羽不领情,曹操最后还喊了一句,“向关云长学习”。他把当代的流行语汇也往里加了。

  口述:陈连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文艺中心高级编辑)

  评书界不可弥补的空白

  我和袁阔成先生交往五十多年了,从二十来岁我就认识他。所以,我对他的了解比较全面。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很幽默很有思想的人。袁阔成先生是评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尤其在说“新书”方面,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在社会上,袁阔成先生受到大家的欢迎,他的《三国演义》评书受到很多赞扬和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接见过他。袁先生的去世,对我们来讲,是一大损失,对评书界也是一个不可弥补的空白。

  现在,评书艺术还是有观众,但是袁阔成先生所开拓的这一片领域,后人恐怕都很难弥补。如今有些中青年评书人,从时代环境、个人修养、天赋条件等方面来说,和袁先生比都有差距。作为一个业内人,我是这种看法,不见得能代表众人。

  口述:田连元(评书表演艺术家)

  评书失去了一个门类

  我是今天(3月2日)11点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有点发愣,袁阔成先生是我本门的师叔,跟我父亲(连阔如)是同门师兄弟,跟我先生家的交情也很深。

  袁先生走的最大遗憾,是北京评书失去了一个门类。他家是说“短打书”的,评书的“袍袋书”和“短打书”是最主要的两大门类。他一走,一个行当,一个门类没有了,从此没有人说北京评书的短打书了,我心里特别伤感。以后要想再跟他学也只能从音像制品那学了。袁先生一走带走一个门类,是我们评书界的巨大损失。袁先生短打书的特点是基本功特别扎实,语言精炼,动作干净利落脆,表演动作也非常漂亮。他说的《水泊梁山》那叫一个精神,谁能比得了呢,可惜没有人传承下来。

  口述:连丽如(评书表演艺术家)

  评书“京味儿”得数袁阔成

  我小的时候经常听评书,袁阔成先生的评书,我听得特别特别多。那时,还是抱着“匣子”——我们不叫它收音机——有固定的频道,定时播出,比如会播出《三国演义》、《烈火金刚》。但是,有些“桥段”什么频道都会播,比如“肖飞买药”,这个桥段,我是听一次喜欢一次,听了很多遍,一放,还是想听。

  一般来说,评书有“四大家”的说法,指的是单田芳、袁阔成、田连元、刘兰芳这四人。每个人都不一样,给我的感觉,单田芳的“哑嗓”有自己的特点,刘兰芳则是女声特点,田连元的声音介于单田芳和袁阔成两位之间。真正字正腔圆,且说得有“京味儿”,还就得数袁阔成先生。他的音色、音调,我觉得是能够被广大的听众所欣赏、喜欢的。

  口述:纪连海(《百家讲坛》主讲人)

  新京报记者 陈然 吴亚顺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