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和扬州城同呼吸,共命运,是扬州人当之无愧的母亲河。而扬州人也用各自的方式,感恩这条母亲河。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了史上面积最大的雕版印刷单版版片《运河吟》,向明年扬州建城2500周年献礼。
昨日,记者在扬州画家张宽家中看到,一幅长2.5米、宽0.6米的长卷《运河吟》已经画成。接下来,这幅作品将交到雕版印刷大师陈义时手中,由他雕刻成一幅雕版印刷作品。
先睹为快 从瓜洲到高邮运河景点都有
站在这幅《运河吟》前,仿佛能够触摸到一条流淌千古的大运河,在纸面上流动,很多扬州人熟悉的运河景点,在这幅《运河吟》中一一展现。
画面是从瓜洲开始的,小小的山丘上矗立着引航的塔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沉香亭,也在画面中诉说着久传不衰的传奇。
从瓜洲向北,就是位于三汊河口的高旻寺了,被奉为我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之一的高旻寺,庙宇庄严,晨钟暮鼓。进入扬州市区之后,就能看到几年前才建成的通江桥,扬州亭桥,各具风姿。顺着河水,还能看到渡江桥一桥飞架南北,文峰寺临河而立。跃进桥、解放桥等桥梁不仅在画面中有所显现,还有岸边的一些景色,也被张宽画入画面,吴道台宅第、宋大城、东关城门、普哈丁墓等,无不述说着扬州因河而兴的深厚历史。
作为大运河的第一锹,古邗沟遗址,当然也会在画面中有所体现。
出了城,运河河水滋润了七河八岛,凤凰岛上的栖凤码头,观望台,茱萸湾的古迹,无不栩栩如生。到了邵伯大码头,见了大铁牛,还有邵伯船闸。远远的,高邮的盂城驿似在云雾飘渺之中。
幕后故事 画每一处景点前先实地写生
从瓜洲到高邮,众多关于运河的景点,一一在画面中体现。但整幅画面却并不显得拥挤,相反,通过高超的绘画技巧,整幅画面看上去井井有条,疏密有致。
画面中不但有古代的景点,还有现代的润扬大桥,从瓜洲飞越长江。画面上方,还有几只仙鹤,展翅低飞,仿佛是应了“骑鹤上扬州”之约而来。有些留白的地方,张宽也点缀起了扬州的琼花、柳树等植物,让人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这里是扬州。
细节往往是一幅大作品的成败关键,记者了解到,画面上呈现的诸多景点,每一处在绘画之前,张宽都坚持先实地写生。“你看吴道台宅第,它的风火墙是很有特点的,有着特定的风格。还有东门城墙,开始我画了彩灯,到了现场一看,并非如此,改成了现在的斗拱。”正是张宽这种坚持实地考察的做法,造就了这幅大画作的神形皆似。
献礼城庆 画卷将雕刻成雕版作品
和张宽以往的创作不同,这幅《运河吟》画好之后,还只是整个工程的第一部。接下来,这幅作品将转交给扬州雕版印刷大师陈义时,请他雕刻成雕版作品。而这也是张宽首次和雕版大师进行合作。
“画面就不用彩色了,全部都是黑色的线条。通过线条来展示美感,对于画家来说,这点很难,没有色彩的蒙眬,只能看基本功,对线条的掌握到不到位,能否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来完成全图,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张宽说道。
扬州国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陆国彬介绍,明年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公司也想为此做点事情,雕版印刷是世界级非遗,本身就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运河也是扬州的母亲河,城市的命运和运河息息相关。由此,就想到了把雕版印刷和运河结合到一起。首先让最擅长画运河题材的张宽老师作画,然后让雕版大师陈义时雕版,以这样富有扬州特色的文化传承方式来纪念扬州建城2500周年,非常有意义。
“据我所知,这是扬州雕版史上,最大的一块单版雕版作品。”陈义时说道,“特别是上面的画面,肯定是迄今为止最大篇幅的。”
陈义时则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块楠木,用以雕刻《运河吟》,等到这幅雕版印刷的《运河吟》完成后,用来向扬州城庆2500周年献礼。 记者 王鑫
对话张宽
多年的想法,终于如愿了
熟悉扬州书画界的人都知道,张宽曾经创作过很多关于扬州运河的作品。
“我从小就生活在运河边上,那时候的运河水,都是有人直接用手推车打水上来,在家里用茶水炉烧好就能喝了。”张宽说,“几十年来,我亲眼目睹着运河的变化,可以说,运河如今是越来越美了。”
张宽出生在美术世家,他的外祖父就是扬州著名画家吴笠仙,从1963年开始,他画下第一幅运河题材的作品后,每年都会创作有关运河的作品。多年来,张宽用他的情和爱记录并描绘着运河、古城的旧貌新颜。“文峰古渡”、“南门水关”、“邗沟秋韵”、“凤岛寻幽”、“瓜洲夜泊”、“高旻问禅”……为了这一个个运河胜景,他一次次行走运河踏破铁鞋。为此,张宽还曾在天宁寺举办了以运河为主题的画展,观展者络绎不绝,对于画面的美感,以及他对运河的一往情深,都表现出极大的感佩之情。
画了这么多年的运河,这幅《运河吟》可谓是集大成之作。之前都是零散的,个别的景点,这次在一幅画面中尽情挥洒,也让张宽一颗关注运河的心得到最大的宽慰。“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今年终于如愿了。”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