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大陆文化看点

微博退潮的启示与感慨:兴趣成了技术的副产品

时间:2014年01月21日 15:38 来源:北京晨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首次出现大幅下降,其中用户规模减少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了9.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却高歌猛进,不仅用户规模超过5亿,使用率也达到86.2%,接近微博使用率的两倍。在放弃微博的用户中,37.4%的人转而使用微信。

  从2009年中国第一家微博平台开启,到2013年底,仅仅四年的时间里,微博经历了太多的荣耀和争议,它曾经被当做公共意见表达的新平台,也曾被指为网络暴力和发泄的渠道,如今,新的交流和表达技术的出现,又让它陷入了会不会就此衰落的疑问之中。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科技时代,有一个一般的特征,即快速。人们对21世纪的定义有很多,信息时代、太空时代、基因时代……这些名词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速度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速度的时代。”

  速度崇拜的时代

  过去人们会把一个东西用到使用价值完全消失,产品在不断地折旧,最后归零。但是现在折旧的观念不同了,只要有新的出来,原有的产品就一次性地完成了折旧。

  北京晨报:微博用户大幅下降,引发很多人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微博衰落的前兆,在您看来,这表现了什么?

  李河:最直接的原因,恐怕还是技术的更新换代。我们所处的这个科技的时代,有一个一般的特征,即快速,整个社会有一种速度崇拜,技术成为非常重要的生活变革推动者,这是前现代社会所不具备的。这种速度崇拜的特征其实并非今天才有,从工业时代就已经诞生,反映到社会层面,就是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对组织效率的追求等。中国的今天尤其是一个速度崇拜的时代,包括对GDP增速的追求,整个社会中的速度崇拜无所不在。

  北京晨报:速度崇拜对微博的影响在哪里?

  李河:数字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升级,升级不是需求推动的,而是生产推动的。如匈牙利经济学家奥塔·谢克曾经所说的:传统社会是“饥饿造成食物”,消费者需要什么,人们就生产什么。现代社会则是“食物造成饥饿”,这段话是评论广告的,但其实在许多领域都合适。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人们使用产品的观念,过去会把一个东西用到使用价值完全消失,产品在不断地折旧,最后归零。但是现在折旧的观念不同了,只要有新的出来,原有的产品就一次性地完成了折旧。

  李河:兴趣转换的背后是技术落后

  技术的更新,总是伴随着社会伦理的变化,人们在好奇新事物的同时,也是不断地为新事物所困扰。

  早在微博刚刚出现不久时,就已经有不少用户或短暂、或长久地离开微博,原因各有不同,有人为了远离微博中的语言暴力、也有人因为微博的管理方式而出走。

  微博出现时,许多人曾为它欢呼,把它当做公共交流的平台,而如今,许许多多的人们又离开这个平台,转战微信,使公共交流重新回归到私人化的小圈子。

  仅仅数年之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人们的对于表达的观念和选择?李河说:“看起来是公众兴趣的变化,但其实是被技术所影响和左右。”

  兴趣成了技术的副产品

  微博毕竟还是要人去不断地书写,而新的技术和工具则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表达和交流方式,比如微信,它可以书写,也可以语音对话,甚至还能看电影、玩游戏等,功能更多,傻瓜化更强。

  北京晨报:微博出现时,不少人为之兴奋和欢呼,但不久之后,却又大量地离开微博,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李河:在微博出现之前,人们的交流很多时候是私人性质的,比如邮箱、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或者是小圈子化的,如bbs、博客等。而微博的出现,使私人性的交流和书写得以进入公共空间。我们知道,原本的书写特征是慢,曹雪芹的批阅十载,贾岛的推敲,其实都是慢,在慢当中,人们不断地沉淀、思考,最终完成经典性的书写。但是现代社会的书写要求的是快,是空间覆盖广,当然,许多人仍旧想慢下来,但是已经做不到了。书写变得傻瓜化,它的目的不再是滋养心灵,而是为了吸引眼球。微博是观点的直陈,省略了复杂的论证、严密的逻辑,把观点当做文字的匕首,谁的凶器更快,谁的话就会变成一个事件。要看到,微博毕竟还是要人去不断地书写,而新的技术和工具则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表达和交流方式,比如微信,它可以书写,也可以语音对话,甚至还能看电影、玩游戏等,功能更多,傻瓜化更强。

  北京晨报:这是人们转换兴趣的原因吗?

  李河:看起来是公众的兴趣在变化,但其实是兴趣被技术所左右,成了技术更新的副产品。这就造成了一个悖论,信息交换得太快,最后只有交换没有了信息。当前的社会中,时尚变化应接不暇,新的技术在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正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真话与疯话难以区别

  真话多了,原本在生活中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说,网络反腐正是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其次,疯话也多了,那些病态的话、潜意识里的思想也都表现出来了。

  北京晨报:微博红火的时代,其实也有不少人因为微博中的语言暴力而离开,这也引起了许多关于公共空间表达规则的讨论,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公共空间的表达?

  李河: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批评者把互联网文化称为“厕所文化”,那个时代,bbs上胡说八道的人也并不少。网络的诞生,使得私人语言进入了公共空间,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这些进入公共空间的私人语言,是带着面具的、是匿名的。这个面具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真话多了,原本在生活中不敢说的话,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说,网络反腐正是这种现象的一个表现。其次,疯话也多了,那些病态的话,潜意识里的思想,也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说,私人语言进入公共空间之后,像微博这样的平台,不仅是观点表达的空间,同时也是情绪宣泄的空间。

  北京晨报:对于如何加强互联网意见表达的管理,一直都争议不断,应该怎么样应对这种情况呢?

  李河:其实互联网上的表达一直都在规范,规范的好处是,把疯话规范掉了,但同时它的坏处也表现出来了,就是把真话空间也规范掉了。互联网使得人们真正进入了公共空间,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建立合理的互联网表达规则,同时,在管理的时候,是否能把真话和疯话空间相区别。这当然不容易,事实上,要保证真话空间,可能也得一定程度上的允许疯话空间的存在。

  微博依旧会存在

  文字产品的涵义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本身的意义,另一部分是文字的载体。很多时候,媒体的革新都是载体的革新,但同时这种革新又会带来意义的变化。

  北京晨报:离开微博转战微信,有人指出,这可能也表现出人们的表达从公共空间回归到了私人空间,是否如此?

  李河:微博和微信确实有不同的特征,微博更多的表现出公共化的特征,而微信则更多小圈子化,几个熟人,一些朋友在一起聊天。但是这并不表明微博会因此式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微博依旧会存在。此外,从管理上看,是否给这样的公共表达足够宽的边界,是我们在公共空间管理上的一个试金石。

  北京晨报:作为新媒体,它的影响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您看来,新媒体的不断革新,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李河:文字产品的涵义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文字本身的意义,另一部分是文字的载体。很多时候,媒体的革新都是载体的革新,但同时这种革新又会带来意义的变化。比如大规模印刷术出现之前,文字产品很少并且带有神圣化的色彩,比如中国的四书、西方的圣经。但是大规模的印刷术发明之后,带来了大众性文本的出现和杂志、报纸出现。过去,人们追求经典型的书写,比如19世纪诸多的思想创作、名著经典。文本从少数精英垄断的稀缺产品变成大众化产品,它的内容,也开始脱离神性,进入经典时代。现代载体的个性,互联网、移动技术的成熟,同样也带来了文本形式的变化,快速化、观点化、碎片化等,都是这种变化的结果。现在传统媒体都在向新媒体诞生,发展线上的新闻、手机报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仅仅是把纸面上的内容照搬到网络和手机上,其实效果并不如意,因为新媒体对于文本的要求是不同的。

  应该多些交流

  的渠道

  在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很弱,人们从学术共同体中获得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人,根骨不硬,自立性不强,因此才会在媒体技术革新中显得无助。

  北京晨报:新媒体不同的文本和表达方式,是否意味着传统媒体所建立的那种表达规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

  李河:新媒体能否取代传统媒体,一直都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能不能取代,这很难说,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如果新媒体真的取代了传统媒体,那么新的一代,就是泡影化的一代,而越是泡影化,更新换代就会越快,来得越快,消失的也越快。我们最后会发现,信息、内容都不再重要,迅速的变化本身就是一切。

  北京晨报: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比较合理的呢?

  李河:一个完整的社会,正如那句经典的话所说,“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在技术边缘跳舞的人们,我们会认为他们很好,因为他们总是能带来新的东西,但同时,传统的东西也要保留。十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依旧依赖传统书写和表达方式的人们,会觉得手足无措,觉得传统的书写方式、表达方式会消失。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在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他也用微博、微信,但同时,他仍旧也会用传统的方式去讨论学术问题,而学术共同体的存在正是这种传统的讨论方式依旧存在的基础。在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存在很弱,比如说做文艺批评的,甚至连批评界都不存在,人们从学术共同体中获得影响的可能性很小,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人,根骨不硬,自立性不强,因此才会在媒体技术革新中显得无助。同时,传统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土壤也就越来越少。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应该让不同形态的书写、表达、交流都有畅通的渠道和空间,人们会选择各自喜欢的方式,而不是只能被动选择、被技术所影响。

  晨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