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要闻

传统中秋的那些模样

时间:2014年09月01日 13:27 来源:齐鲁晚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传统中秋的那些模样

“周氏兔子王”第四代传人周秉生和他的“兔子王”作品。本报记者 唐娜 摄

  本报记者 唐娜 高倩倩

  正月十五看花灯,旧时看“兔子王”则是八月十五的重头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月饼是绝对的奢侈品,寻常人家不敢问津,买不起月饼便用糖饼代替;拜月拜“兔子王”,就连吃个团圆饭先上水果还是先上菜,哪些菜品必上也是有讲究的……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去瞧瞧那个离你最近,你却不知的传统中秋的模样。

  中秋看“兔子王”

  就像元宵节看花灯

  最近周秉生有点忙,第五届省文博会上,还有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他都需要带上几只泥塑长耳兔做宣传,这种泥塑长耳兔名叫“兔子王”,以前老济南中秋节必不可少的元素,现在被当做泉城特色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周秉生,正是“周氏兔子王”第四代传人。

  据周秉生介绍,在“文革”前的几百年间,每逢中秋节,济南人的供桌上总少不了一尊神采奕奕的“兔子王”。与北京的“兔儿爷”和天津的“兔二爷”不同,济南的“兔子王”以动为主。

  记者眼前的几只“兔子王”,是兔面人身,白面红唇,长长的耳朵与头部之间用弹簧相连,可以自由摆动。其中一只最大的“兔子王”为周秉生之父周景福所做,有90厘米高,身披铠甲、背插靠旗、手执长矛,英姿飒爽。多数“兔子王”高度一般在20厘米,能自由活动,有坐虎背上的,也有站立姿势的,双手握一长矛状的药杵。中空设计的兔子王下方有联动装置与一绳子相连接,用手拉动绳子时兔子王的双臂就上下做出捣药状,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旧时,中秋节前一周,街上就满是卖“兔子王”的。那时,济南做“兔子王”的得有30多家,每家的样式都不一样。“泉城路、西门、老东门附近都是"兔子王"出现最多的地方。”周秉生说,“正月十五看花灯,八月十五看兔子王,各种特色的"兔子王"造型吸引了市民上街观赏。”

  家家户户过中秋都会买回一个“兔子王”,大小根据经济条件来,可每年都会换新的。"兔子王"跟着月饼走,中秋节拜访长辈,都会带上"兔子王"。”周秉生说,如今,“兔子王”只是被当做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和中秋节没多大关系了。

  证书、剪纸、书法……走进甸柳小区居民周秉生的家中,关于“兔子王”的物件可真不少。周秉生说,自己也没刻意去学做“兔子王”,从小看父母做,也会帮忙,一来二去自己也就会了。从取泥到做成,一个“兔子王”需要16道工序,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以现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是不成比例的。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继承和弘扬,周秉生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会想方设法加入创新元素,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自制糖饼当月饼

  老月饼硬得“能砸狗”

  “那个时候的包装没有现在月饼包装华丽,但是月饼美味却留在记忆里。”采访中,济南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庆年告诉记者,月饼虽小,却承载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月饼最早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因此又叫“宫饼”、“月团”。月饼始于古代面食,三千多年前,江浙一带已有一种简单的面皮包糖酱馅心圆饼。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月饼寓意团圆,是从明朝开始。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月饼是绝对的奢侈品,寻常人家是不敢问津的。买不起月饼,人们便用糖饼或肉饼代替。“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月饼。”今年78岁的市民郭女士回忆道,这还是自己小时候的记忆,记得那会儿中秋节一大早,大人们起床之后,就开始忙着准备面、馅儿等材料。家境富裕的,可以做肉馅月饼,也可以做糖馅月饼。糖馅月饼里面有冰糖、青丝、红丝、糖饼外面有芝麻;一般人家的月饼馅就简单一些,但月饼外面的芝麻也总是有的;家境差一点的月饼馅就只有糖了,月饼的外面也没有芝麻。

  到上世纪60年代,大街小巷的月饼逐渐多起来,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几分钱一块的价格还是“太贵了”。1964年,在无锡轻工业学院的餐厅里,刘庆年花了几分钱买了块月饼。“这价格赶上当时的肉钱了,每吃一口都觉得心疼,但那时候觉得太美味了。”刘庆年说。

  “当时的月饼不像现在月饼这么软,那会儿特别硬,有句话叫"硬得都能用来砸狗"来形容当时月饼的硬度。”刘庆年说,但也只是形容下而已,那么贵的月饼用来填肚子都心疼。

  拜月只是女人活

  团圆饭吃法有讲究

  拜月是汉民族的传统习俗,历史悠久。八月十五傍晚,院子里摆上一张小桌子,寓意“多子多福”的葡萄、石榴,寓意“平平安安”的苹果等应季水果也要摆上桌,酒杯里倒上的白酒寄托着人们对月亮的尊重。济南素有“男不拜月,女不辞灶”之说,所以拜月仪式多由家中妇女完成。她们一边叩头,一边念念有词:“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

  在济南,拜“兔子王”也是中秋节的传统项目。八月十五的晚上,每家每户都会摆上“兔子王”供着,葡萄、石榴等水果是必备供品,一盘毛豆则是专供“兔子王”的。供奉完后,“兔子王”便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具。

  “八月十五是大节,也是团圆节,在外边的人也都赶回家。”今年79岁的市民赵女士说,拜月的水果是团圆饭的第一道“菜”,厨房里的菜一个一个炒熟也上桌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吃团圆饭。炖鱼炖鸡,再炒上几个菜,每家每户的饭桌上也总会看到“炸藕合”,“藕也叫连心菜,寓意好。”赵女士回忆道,那时住在大杂院里,邻居们也聚到一起吃饭、喝酒、划拳,“那时候过节热闹。”

  周秉生说,之前还流行中秋节“喝酒串门”,端着一个倒满白酒的小酒杯到邻居家问个好,看看常年在外的“大哥”、“二叔”回家团聚没,互相问声好、喝杯酒寒暄一下。

  今年78岁的郑书文回忆道,团圆饭后,大家还会集合到一起“定收成”,到了中秋节,一年的气候大致已成定数,不会再有大旱大涝,也便大体知道一年的粮食收获情况了,女人拉家常,男人聊收成,孩子们则在一旁热闹地唱起那首古老的《月亮奶奶》歌谣:“月亮奶奶,好吃韭菜。韭菜乔辣,好吃黄瓜。黄瓜有种,好吃油饼。油饼喷香,好喝面汤。面汤稀烂,好吃鸡蛋。鸡蛋腥气,好吃公鸡。公鸡有毛,好吃樱桃。樱桃有核儿,要吃牛犊儿。牛犊儿跑得快,拉下桌子摆上菜。你一盅、我一盅,咱俩拜个干弟兄。”

  夜色渐浓,倦意袭来,歌谣的声音越来越轻,孩子们睡着了,大人们也散场了,中秋节也在团圆中过去了。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阅读: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