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最新消息

端午文化,日渐多样

时间:2014年06月02日 10:48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现实中许久未闻的诗词吟哦之声,近日萦回于北京什刹海畔郭沫若故居。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在这个传统端午诗会上,诗友们吟罢屈原,再诵沫若,让人感觉穿越千年的诗魂。

  “其实,这些年,中国各种商业演出、纪念演出非常重视诗歌朗诵,这种节目往往成为亮点,很受欢迎。站在朗诵舞台上,我不孤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朗诵家陆洋向记者表示。这些年,他都参加由中央台与《中国作家》杂志社在郭沫若故居举办的端午诗会。

  “适逢端午,大家聚集于现代诗人郭沫若故居,以吟诵诗歌方式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很有意义。端午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还是要发扬光大,所有节日千篇一律吃,没什么意思了。”参与筹划端午诗会的中央台编辑祁鹏说。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俗学者施爱东眼里,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正日渐走向多样。

  “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吃是节日文化主要追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悄然发生转换,吃已然不是节日的象征了。而且,以吃粽子、划龙舟、举行诗歌节等纪念屈原的传统端午文化行为,如今受到各种文化的冲击。纪念屈原,已从过去端午节的主流退居为多元中的一员。”

  他考察认为,近年来,曹娥孝文化,伍子胥文化,乃至钱塘潮文化等,开始不断冲击作为端午“主角”的屈原文化。同一个端午节,开始呈现出自古以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主题的端午文化。传统端午,开始走向多元色彩。

  “这种文化现象,反映了这是一个真正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时代。我认为,这是太平盛世的标志。”施爱东表示。

  “八公山上飘走了最后一缕青烟

  丹炉的火渐渐灭了,终不见紫气东来

  长生不死是没什么指望了,刘安不哭

  豆腐是天赐的灵丹妙药,益寿延年……”

  这是在此次端午诗会上,朗诵家们吟诵的当下诗人为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写下的新诗《中国豆腐》,反响特别。让人感到,“吃”文化与“诗”文化,屈原与刘安,豆腐与粽子……交汇于同一时空!(记者廖翊)

[责任编辑:李桂英]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