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台著名音乐人杨慕在台北举办两岸音乐交流会

2017年09月05日 08:51:20  来源:海峡之声网
字号:    

  2017年9月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的欢迎晚会上,《厦门亲像一首歌》的歌声,伴随着美丽厦门的精彩画面,在各国宾朋面前,再次完美诠释了厦门这座城市的魅力。

  与此同时,在一水之隔的台湾,一个温馨的人文艺术空间里,一场别具特色的新书发布活动正在进行,钢琴旁边,一个温和磁性的声音,用一首一首的歌,与舞台下面的来宾,分享讲述着海峡两岸往返之间的故事。

  他叫杨慕,从台湾出发,学生时代就在台北开个人演唱会、1979年就被唱片公司看中,出版了被誉为台湾校园民谣时期“唯一一张完全由自己编曲,完全忠于自我”的个人原创专辑,他深受李泰祥、张弘毅的影响,多次获得台湾作曲大奖,和李宗盛、蔡琴都曾深度合作,庾澄庆和齐秦都担任过他音乐作品中的贝斯手,李宗盛还曾邀请他领导乐团。老友侯德健曾经这样评价他:“关于杨的作品的内容与精神取向, 我觉得多半受到古典合唱曲的影响, 不论在任何一种形式之下,都要求尽量作到最精致的原则, 他的感觉是如此地“细致”, 以致于无法忍受任何一点粗糙。”

  退隐歌坛四十多年后,杨慕把流浪的脚步停在厦门,将退隐的淡泊和漂泊的自由,换成用音乐在一个城市的停留,将厦门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都成情怀,写入歌中,厦门,因此成为了独一无二拥有自己专属“情歌”的文化城市,而台湾音乐家杨慕的名字,如同他创作的《厦门亲像一首歌》一样,传遍了这个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美丽岛屿,也再次遍传在两岸音乐人的耳中。

  半生在两岸行走,心底已经模糊了故乡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民族情感和让创作直指人心不设界限的情怀。杨慕认为中华千年文化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语言,而美好的音乐可以不设限的串起所有人的心,唤起共鸣。对于一个有着深厚大中华情结的艺术家来说,他能努力去做的也只剩如此。五年来,杨慕带领两岸独立音乐人举办了两百多场室内外音乐交流活动,在高校发起两岸大学生原创音乐联盟,鼓励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以音乐的名义相聚在一起……一切的一切,无不见证这位音乐家借助音乐的力量带动两岸无障碍交流的苦心。

  “我们行走在历史的岸边,思念的歌谣,前世今生唱遍;我们徘徊在记忆的门前,归家的脚步,万水千山走遍……”发布会的现场,杨慕吟唱起这首深具历史厚度与民族大爱的原创作品《岸》,歌声起处,一句“牵牵手,才发现永远不太远”,打动了所有隔海相望期盼团圆的心。

  音乐已经无所不在的今天,很少有人真正把耳朵打开,去辨识来到自己听觉世界里的音符,是一朵路过的风花,还是一夜沉醉的天籁。华语流行,走过了三四十年代的浅唱低吟,走过了七十年代的台湾校园民谣风,走过九十年代的东方与西方、港台与大陆的交融,进入21世纪的风云。人们开始越来越怀念,流行音乐世界里那些认真写歌唱歌的人,怀念流行里的经典。三十多年来,逐年出现的歌手名字和面孔,越来越多,但是,能被大家记住的名字和面孔,却变得越来越少。杨慕在创作中坚持给自己设立标准,哪怕只是大家心目中冠以通俗二字的流行音乐,他依然无时无刻不在坚持对标准的苛刻,和对艺术价值的追求,坚持“原创性、唯美性和艺术性”,坚持用热望让音乐表达对生活对理想的态度,用音乐唤醒一个又一个沉睡的灵魂。他身体力行的影响着身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老师经常会为几个音符反复推敲,为8岁孩子与60岁的本地老人不同的发音方式而设计不同的曲风,在所有人的眼里,他是那么该被仰望的大师级的人物,但是跟在他的身边,除了音乐标准的要求,我们从来都只感觉到亲切和温暖。他义务帮助城市里的志愿者们写歌,为了让大家不要忘记闽南语,亲自组建闽南语合唱团和闽南语乐队,台风的时候,为了继续增添大家抗灾的信心和鼓励灾后重建的热情,更是不眠不休的创作抗灾歌曲……”跟随杨慕从厦门跨海而来参与本次两岸音乐交流活动的学生们这样告诉记者。“我们跟在老师身边几年,真是学到太多的东西了,也认识了太多的台湾音乐方面的朋友,两岸年轻人玩音乐的方式不太一样,但是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语言。”

  如今,杨慕的城市音乐作品被编印成册,制作成精美的有声礼品读物,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作为独特的文化伴手礼,赠送给各国的来宾。在杨慕的城市情歌有声礼品书中,处处可以看见两岸音乐人执手合作的影子。“听说今年是海峡两岸开放交流30年,我们借助一座城市,借助音乐的力量,希望给30年一个献礼。今天是我们这本有声礼品读物的第一次发布,也是一个启动的日子,未来,我们将借助过去几年在两岸各高校搭建的交流平台,去传播、演唱这些作品,我希望台湾所有没有去过大陆的年轻人,都能听到我们的歌,通过我们的歌,对对岸充满憧憬,想要跟随我们,一起去大陆看看!”杨慕这样说。

  本文由海峡之声网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