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两岸青年看敦煌:亦是文化之旅 更是友谊之行

2017年08月01日 08:12:25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17年7月25至28日,20位曾经参加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代表来到敦煌重走丝绸之路。(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中国台湾网7月31日讯(记者 杨永青) “王惠民博士用一个半小时讲了一千年兴衰沉浮的莫高窟,我们用4天时间致敬两岸青年交流20年来过的人和走过的路,这注定是一条浓缩感情与感动的心灵丝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港澳台事务部台港澳处处长于昕这样评价两岸青年重走丝绸之路的意义。

  2017年7月25至28日,20位曾经参加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的代表来到敦煌重走丝绸之路,这是该会主办的“二十年再相聚——两岸青年交流主题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夏潮基金会、台湾张老师基金会和台湾“中国青年大陆研究文教基金会”等机构代表亦参加此次活动。活动期间,两岸青年眺望七彩变幻的丹霞地貌,爬行浩瀚沙漠的鸣沙山,驻足千年文明的莫高窟,穿越古代“国门”阳关和玉门关,不仅亲身领略了丝绸之路的无穷魅力,更在活动中与新老朋友亲密互动加深友谊。

  首都体育学院的李雪硕用一首诗来形容此次活动的感受:“敦煌西安文化行,一路欢声伴笑语。文化感情同交流,我与台胞心连心!”

  两岸青年同讲敦煌故事:弘扬和保护敦煌文化

  莫高窟是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中知名度很大而容纳量却很小的景区,现存洞窟735个,其中窟内面积在13平方米以上、病害较轻且适宜开放的只有112个。随着时光的雕琢和风沙的打磨,伫立在沙海中的莫高窟壁画和彩塑已脆弱不堪。

  27日下午,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王惠民博士给大家上了一堂名为“把敦煌石窟完整地传给后人”的讲座,引发了两岸青年对敦煌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和共鸣。王博士向两岸青年急呼保护莫高窟早已刻不容缓:“莫高窟早晚会消失,在我们不知不觉间,有可能剥落或是坍塌,那记载着中华民族文明信息的壁画和洞窟就此不复再见,这份心痛,不是忧虑两字能够负担的!”

  2016年10月,以敦煌石窟为主题的“丝路拾珍——敦煌文化艺术展”首次进入台湾大学校园。该展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敦煌研究院以及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

  于昕表示:“莫高窟是大家的莫高窟。我宁愿相信,人类科技的进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可以让‘把敦煌石窟完整地传给后人’不只是个梦想。怀揣对历史传承的担当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我们在两岸不同的地方共同讲好敦煌故事,为莫高窟保护事业贡献一份心力,每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大家的力量加起来就是无穷大。”

  北京化工大学的张微觉得这几天很不可思议,“终于在莫高窟还较为完整的时候感受了古人的虔诚信仰,无论是佛像还是飞天,都让我叹为观止!”她当时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堆明信片将莫高窟推荐给朋友们,但后来听讲座时,了解到莫高窟原来很脆弱,握在手中还未寄出的明信片让她犹豫到底要不要寄出去,不过最终她还是寄出去了,“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一起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微薄之力。”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哈淳淳认为重走丝绸之路不光是两岸青年人的交流之旅,更是敦煌文化的传承之旅。敦煌研究院的助力使得这次敦煌之行更加有深度,在饱览敦煌美景时通过讲解深入了解敦煌的千年历史,在被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所震撼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这份文化瑰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位置和保存至今的不易。哈淳淳说:“相信之后再提起敦煌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会是这四天来和彼此难忘的回忆,还有作为炎黄子孙对敦煌保护的一份责任。”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港澳台事务部台港澳处处长于昕(左二)、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右二)和台湾张老师基金会董事蓝涂育(右一)(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同走阳关大道(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夜游古都西安(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张微(张微供图) 

敦煌市夜景(中国台湾网 杨永青 摄)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