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是冬至日,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起源与中国人的阴、阳观念有关。冬至是一年之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而中国人相信这天正是阴寒本性最强烈的时候,但亦代表“阳”的光明与温暖将逐渐取代“阴”的寒冷,因此,冬至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那么港台地区在这个和谐的节日里有怎样的习俗呢?
盆菜。(图片来自网络)
香港:享盆菜 无鸡不成宴
香港地区同胞视“冬至大如年”。不少市民早早备好酒菜,一家人一起吃团聚饭,吃汤圆应节。此举也俗称“做冬”。
一家人在冬至日聚餐的架势,丝毫不逊色于大年三十晚的团年饭,菜式也特别丰富,有盆菜、火锅、汤圆等,更继续保持著“无鸡不成宴”的传统,在冬至这一天往往有吃鸡的习俗。
盆菜拥有数百年的历史,逢年过节的“盆菜宴”也是香港一项传统的饮食文化。到了冬至,盆菜更是不少家庭“做冬”中不能缺少的一项美食。香港各个餐厅几乎都有“盆菜”外卖,但是需要提前数日订购,才能在冬至当日领到。
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一早就前往菜市场,购买食材准备过节晚饭,也有很多人选择在外面吃,不少酒楼餐馆都会特别推出冬至的菜单。部分居民更提前一个月就开始预定,有不少食肆连日旺场,部分于月初已预订爆满。
香港也在会在冬至日举办祭祖大典,大家一起共同缅怀祖先、祈愿社会和谐。参与祭祖者中,男女老少皆有:出家人身着僧衣道袍,普通人把平日的西装革履换成了马褂;除了香港市民,也有专程从广东等地赶来的内地人。有活动参与者表示,通过活动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化与祥和之美,很珍视这样祭拜先祖的机会,仿佛找到了根。
九层糕。(图片来自网络)
台湾:吃冬节圆 九层糕祭祖
台民间认为过了冬至算又添了岁,凡外出者这天必尽量回家与亲人团聚,合家品尝“冬节圆”(南方潮汕地区“汤圆”又称为“冬节圆”),谓之“添岁”。各家族聚集宗祠祭拜祖先,祭品必“冬节圆”。据说,门窗、仓库、桌柜、牛舍、猪圈、鸡窝、水井、厕所等处,凡人们以为有神的地方,都贴上一两粒“冬节圆”,可求诸神保佑居家平安。
冬至日“补冬”在台湾也成俗。冬至日前日,晚饭过后,各家在厅堂搓圆。古例搓圆时禁忌口出不祥语。搓圆仔后要补冬,米糕是补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龙眼干肉,咸米糕有羊肉糕及红米糕。补品还有雄番鸭、公鸡、猪肚鳖炖八珍或十全大补。
台湾的一些地区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祭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孙楠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