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状态就不适合稳定”
“台湾第一乾旦”林显源谈两岸戏曲环境
◆林显源(右一)给学生说戏
▲林显源的歌仔戏扮相
东南网6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厦门大学2016“中文有戏”演出季正如火如荼在校内上演。“中文有戏”从2010年5月开始举办,今年来到了第七届,来自台湾的歌仔戏演员林显源,几乎全程参与其中,今年他的身份是总制作。
被台媒及同行称为“台湾第一乾(男)旦”的林显源,2008年跨海来到厦门大学中文系读博士,研究戏剧戏曲艺术。第一届“中文有戏”举办时,因为他有多年舞台演出、编导经验,于是客串起导演及策划。前年毕业后,他回台在电视台担任制作人,这回为了“中文有戏”专程返厦。林显源在台湾时还兼任台湾戏曲学院老师,对两岸青年现状多有接触和观察,导报记者就此专访他,听听他对当前两岸青年交流的看法。
受“教改”影响
台湾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中文有戏”现在已经成了厦大毕业季的一个品牌,演出内容也很丰富,除了话剧、影视作品外,还有戏曲曲艺。是什么契机让规模得以越来越大呢?
林显源(以下简称“林”):2009年我导演的中文系2006级的经典话剧《日租房》首演时,获得了很大肯定,这部中文系原创话剧后来还多次上演。在一次次的导演和排练演出过程中,我发现厦大的戏剧氛围越来越浓,学校里面有很多人才。于是,就想着把这些玩话剧和戏曲的学生组合起来,举行“戏剧节”,同时利用这个平台,把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串联起来,一起排唱。虽然是“中文有戏”,但现在不限于中文系,全校爱好戏剧戏曲的学生都参与了进来。
记:从学校到社会,大陆戏剧戏曲发展蒸蒸日上,台湾的戏曲教育环境呢?
林:两岸戏曲教育最大的不同是就业环境,给人家的愿景是最大的冲击。
像厦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对未来愿景只是选择的问题,他们可以留在厦门,或者回到老家,或者到北京、上海再进修。也是因为能进到厦大的学生,质量本身就比较高。而在台湾,大学变成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读。
就戏曲人才来讲,在台湾培养完没地方塞,因为剧团人才已经饱和。虽然每个剧团都在说“缺人才”,其实一点都不缺,缺的是资源,缺的是演出市场,缺的是整体生态系统对演员的关注度。
我常对台湾学戏曲的学生讲两件事,一是,如果你想要靠演戏赚大钱,趁早转行;二是,如果你真的喜欢表演,就当理想去做,反正饿不死。但是你要自己判断,市场在哪里。不一定是大陆,欧美也有市场,但台湾相对狭小。
可遗憾的是,听得进去的人很少。
记:为什么呢?
林:李登辉、陈水扁时代的“教改”对台湾年轻人影响非常大。因为“去中国化”,现在的台湾年轻人对大陆不了解,连中国文化的根基都找不到了,五千年的东西就这样被切断、重构了,所以没有认同感。马英九认识到这个问题,可是他到执政后期才推行“微调课纲”,太迟了。现在民进党一上台,马上废除“微调课纲”。
而我念小学时,刚好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当局正推行“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当时的“台湾文化建设委员会”在台湾的中小学设立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和兴趣班,书法、算盘、国乐、京剧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价值更是历久弥新。我喜欢传统文化,更喜欢代表传统文化的戏曲。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