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寻根神农炎帝 梦回大美高平——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即将举行

2016年05月13日 11:49:00  来源:山西晚报
字号:    

  ○编者按

  5月14日,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将在高平炎帝陵隆重举行。

  继在北京举行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之后,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将再次让世人的目光聚焦“炎帝故里”——高平。

  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西,湛蓝天空的映衬下,一个浸透着浓郁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特点的宋式建筑群,巍峨雄壮,气势磅礴。

  穿过刻着“炎帝陵”大字的大理石牌楼,沿宽阔的朝圣大道拾级而上,走到山门前,彩旗飘飘,人头攒动。由晋城市委宣传部、高平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寻根炎帝·梦回高平”摄影采风活动在炎帝陵启动。

  作为首届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前的热身活动,摄影展将于5月8日开展,持续至5月16日,分“炎帝寻根篇”“旅游风光篇”“传统文化篇”“产业转型篇”“生态农业篇”“开放高平篇”“民生共享篇”七个方面的内容。

  高平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介绍,举办摄影展旨在以更直观、更生动的形式,展示高平炎帝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重大发现,以及高平的整体城市形象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扩大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的知名度,提升高平炎帝文化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当天的启动仪式结束后,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先后前往炎帝陵、羊头山、七佛山、良户古村、泫氏铸造、丹河等地进行摄影采风和创作,以艺术的视角记录“炎帝故里”的精彩瞬间,以变换的镜头描绘“梦回高平”的美丽画卷。

  A 修复炎帝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014年5月17日,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达6782平方米的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启动。匠师们采用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和宋式建筑风格,彰显出炎帝陵久远的历史风貌。

  炎帝陵的修复,源于30年前的一个重大发现。

  从高平羊头山行至207国道再向北四五公里,路东有个庄里村。在村南有座“五谷庙”,大殿坐北朝南,供奉着炎帝。

  1996年夏天,在看庙人张根昌所住的东厢房墙壁里,发现一通明万历年间的“炎帝陵”石碑。“炎帝陵”石碑刻有“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孟夏吉旦”题记,落款为“生员申道统立”。石碑的上部还有一块古旧的木匾,其上用篆书写着“皇坟亭”三字。

  查阅明《山西通志》得知,五谷庙始建于元初,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修缮。东厢房原是一座碑亭,上世纪50年代时被张家砌砖成房,石碑也就砌在墙内,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炎帝陵”碑高95厘米、宽66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炎帝陵碑,堪称举世无双。“羊头山东南相传为炎帝陵,石甃尚存。”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文字虽然简洁,却与炎帝陵碑所在的位置相吻合。

  发现“炎帝陵”碑之时,正是国内研究炎帝文化的“南炎陵,北黄陵”的思维定式时期。虽然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但高平人岁岁祭祀,形成了以炎帝陵为中心的庙、祠、宫等一系列独特的炎帝文化建筑群落。而高平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就是以庄里村五谷庙为中心,涉及境内所有的炎帝遗址遗迹。

  高平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是煤炭企业转型工程,由当地一家国有煤企和社会资金共同投资建设。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以庄里村五谷庙为核心,总投资2.5亿元,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群、遗址保护、地面铺装、绿化工程、道路工程五大部分,以及炎帝陵所在地庄里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炎帝陵修复工程动工后,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2015年9月7日,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现场进行调研,对高平的炎帝文化遗存给予高度认可,对正在修复中的炎帝陵工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要求高平把炎帝文化旅游作为一张名片打出去,开发“寻根炎帝”精品线路,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炎帝文化旅游产业。

  省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为高平市委、市政府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力量,进一步推动了炎帝陵修复保护的高效开展。

  炎帝陵建筑群依据两沟夹一岗的自然地貌布局,整个院落依中轴线由南向北顺势而上,依次是山门、功德殿、始祖殿、炎帝大殿四进三重院落;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了钟鼓亭、聚贤堂、关圣殿、颂德堂、医药堂、根源堂、溯源堂、百草殿、五谷殿、农耕堂、碑亭、碑廊等,整个建筑群显得气势磅礴、庄严肃穆。

  今年4月底,炎帝陵修复工程将全面竣工。炎帝陵修复后,将与高平境内的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农耕文化产业园,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炎帝文化寻根之旅,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5月14日,农历四月初八,是炎帝的诞辰日。当天,高平将在炎帝陵举行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以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 羊头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

  就在炎帝陵主体工程即将顺利竣工之前,与炎帝有关的文化遗址保护和发掘工作好消息接踵而至。

  去年11月19日至23日,距高平市区17公里的羊头山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在遗址之上,除发现大量陶片、瓦砾外,还发掘出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石基础、古旧步道。经省考古专家推测,这处遗址或是史料中记载的神农城遗址,距今已有约5000年历史。

  高平是炎帝神农氏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其境内的羊头山,相传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之地。著名的羊头山北魏石窟,就分布在羊头山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等史料文字记载,神农城位于羊头山西侧的炎帝高庙遗址附近,“其下有神农泉,上有古城遗址。”另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羊头山,神农尝五谷之所,上有神农城,下有神农泉。”而在明代律学家朱载堉所著的《羊头山新记》中,对神农城的记载和论证更为详尽:在羊头山羊头石“石之西南一百七十步。有庙一所,正殿五间,殿中塑神农及后妃、太子像、皆冠冕若王者之服。此殿以南,属泽州高平县丰溢乡团池北里……殿西稍北二十步,有小坪,周八十步。西北连接大坪,周四百六十步。上有古城遗址。谓之‘神农城’。城内旧有庙,今废。”

  去年9月中旬,高平市委、市政府着手羊头山景区提升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修复神农城是工程的重头戏。为了不留遗憾,在工程开工之前,高平市旅游文物局开始组织人员在炎帝高庙附近进行考古性发掘。令人惊喜的是,11月10日,当地考古人员在羊头山上发现了石地基、石围墙、古旧步道。紧接着,在石围墙周围发现了疑似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片。11月18日,高平市旅游文物局立即将情况上报省文物局。11月19日,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韩炳华带领羊头山文化遗址考古队赶到高平,开始对羊头山顶及其周围方圆5公里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和小的试掘。11月23日,经过5天的考古发掘,在这处文化遗址上,出土较多的仰韶文化时期尖底瓶、红陶钵以及红陶夹砂罐的陶片。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考古人员发现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以及石基础、瓦砾和古旧步道等。通过对石砌围墙基础的发掘,发现这道人工石围墙就建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上。这道石围墙遗址与正在复建的炎帝高庙相邻,而已断流的“神农泉”遗址就在其下。这与北宋《太平寰宇记》的文字记载基本吻合。

  据韩炳华分析,石围墙与陶片同为仰韶文化时期,石基础和瓦砾等为北齐至唐时期。他说,其石砌围墙的时代与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时代相当或稍后,而对其形制和准确的年代需要进行仔细的考古工作确认。

  在羊头山山顶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说明当时在羊头山已有频繁的人类活动和以农业为主的生业模式。韩炳华认为,历史上记载的“神农城”,其可能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与高平新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的羊头山遗址时间、地点大致相吻合。

  高平羊头山上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分别对此作出批示。随即,省文物局召集晋城、高平两级文物部门及省考古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结合炎帝文化保护利用的现实,采取措施加强对炎帝文化遗存的考古学调查:由考古队牵头,以羊头山为中心,扩大范围,对历代纪念、祭祀炎帝的遗存进行调查,以期将涉及炎帝文化的地上遗存悉数摸清家底。

  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的到来,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将继续在羊头山进行。

  C 专家惊叹高平炎帝文化历史遗存全国罕见

  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出席并讲话;晋城市委书记张九萍,晋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志仁,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市长邹树琦等出席研讨会。

  在两天的研讨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首都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厦门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长治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以及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台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百余专家学者参加。

  1月24日下午4时,研讨会接近尾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震中代表专家学者进行总结发言时指出,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们都是活跃在学术前沿、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的杰出学者,可以说这是一个高规格、高端的学术研讨。

  在短短的两天中,36位专家学者在学术演讲中,无不对高平炎帝文化的历史遗存惊叹不已:山西高平分布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实属罕见。

  上党地区现存有关炎帝的庙宇共有53座,其中在高平有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高庙等庙宇院落35座。高平羊头山上有保存完好、价值较大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神农镇境内有与炎帝活动有关的换马村、北营村、庄里村等村名、地名,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相对完整的炎帝文化遗存的区域体系。“高平炎帝古庙、古碑数量众多,大范围高度密集,且时代悠久,上至魏晋隋唐,下至清末民初,这些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是高平炎帝文化独特优势,雄厚资源的体现。”王震中说,“虽然不能用公元几百年以后所建的炎帝庙宇和碑刻来直接证明公元前几千年炎帝部族的情况,但纵跨一千五百余年的古庙古碑,可以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这些炎帝古庙古碑至少是魏晋隋唐以来当地炎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文化史籍记载翔实丰富。”王震中说,高平作为炎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历朝历代的有关史书记载炎帝活动的文字十分丰富。从春秋时期的《管子·轻重戊》、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北山经》、晋代程玑的《上党记》、北魏的《风土记》、唐代的《黑暗传》、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到明代的《山西通志》、明万历的《泽州府志》、清顺治《高平县志》等等,有关高平的炎帝文化在史书记载中十分完整精致,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对《国语》《左传》《管子》和《山海经》中有关炎帝的信息进行了梳理考证,其中由《山海经·北次山经》所指的方位,提出姜水是太行山中的一条河流,也为炎帝在高平活动提供了有力佐证。

  厦门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周运中在题为《炎帝在山西新证》的发言中,推测由“烛龙”发展为“祝融”,又由“祝融”发展为“炎帝”,认为《山海经》中的“烛龙”是山西煤矿在地下自燃的现象,所谓“烈山氏”也是山西煤矿自燃而造成了山上着火了。尽管也有学者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但与以往的“烛龙”是北极光现象的说法,以及“烈山氏”是刀耕火种的解释相比,见解颇为独到新颖。

  去年,周运中在台湾出版《中国文明起源新考》,论证炎帝是山西人。他认为:“炎帝确定无疑的是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死在山西,葬在山西。”他呼吁:一定要使全中国人、全世界人达成一种共识,炎帝是山西人!

  在高平流传着很多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羊头山周围,很多地名、村名都同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同炎帝有关的民俗,最突出的是对羊的崇拜。在查阅高平民间史诗《炎帝文书》时,山西大学教授侯文宜发现有“炎帝上了羊头山”,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的叙述。而在湖北神农架的种植五谷的史诗《黑暗传》中,她也找到一句“神农上了羊头山”。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她将“炎帝上了羊头山”与“神农上了羊头山”进行比较,赞成二者为“同源说”。

  考虑到高平有关神农炎帝的民间传说是成系统的,加之高平魏晋以来的神农炎帝的庙宇碑刻也是密集的,所以侯文宜主张“同源说”之源头在山西高平。

  1986年,在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表明在农耕文明开始前夕,高平就有人类活动。2007年,在高平发现了两处仰韶文化遗址。

  尽管如此,去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羊头山又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再次引起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并不奇怪:“这些遗迹的意义是重要的,它填补了羊头山上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

  一位专家指出,高平接连不断发现早期农耕时期遗存,虽不能说这就是炎帝遗址,但却可以说它属于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的炎帝时代文化,它提供了炎帝文化在高平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考古学信息

  与会专家希望,在此基础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应进一步加大对羊头山、对高平、对上党地区展开区域性的系统性的考古调查,此举不但有利于晋东南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也有利于梳理清楚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农耕文化发展实情。

  D 一位台商的圆梦之行

  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一位身材高大、戴眼镜的男子成为媒体追逐采访的对象。

  他就是台商叶宏灯——炎帝文化的忠实粉丝。

  2013年11月21日,一个祭祀活动在羊头山下举行。祭祀者是参加高平“海峡两岸炎帝文化高层论坛”的80多位来自台湾社会的各界代表,其中包括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董事长叶宏灯,高雄大社青云宫董事长、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理事长陈福财率领的“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的台湾各界信众代表。

  祭祀前一天,叶宏灯等还前往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参观。在庄里村炎帝陵,按照传统“三献礼”,他们分别向炎帝神农氏进献香、瓜果、酒水等祭品,并献上花篮。

  从2012年起,年过六旬的叶宏灯开始频频造访高平。作为最早来大陆淘金的台商,他的举动却未引起外界的关注。

  高平之行,叶宏灯是为了圆梦:修复炎帝陵。

  2012年,始终感觉与炎帝有缘的叶宏灯,“鬼使神差”般来到高平。看到眼前众多的炎帝文化遗存,他“简直不敢相信”。青云宫是祭祀炎帝神农氏的圣地,而高平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神农炎帝,是华夏之根、民族之魂。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化,都遵从、信仰、崇拜炎帝神农氏。“炎帝故里,大美高平。”2013年,看到高平对外打出的形象宣传语,叶宏灯、陈福财感到与自己的心愿一拍即合。“当踏上这片土地,心底敬仰的心情便油然而生。”高平启动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后,叶宏灯以个人名义捐赠100万元。

  作为台湾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叶宏灯认为,五千多年来,能够延续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就是炎帝,同为炎黄子孙,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把炎帝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经叶宏灯多次协调和斡旋,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新党主席郁慕明、星云大师等台湾知名人士,将参加山西高平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

  E 倾情打造寻根之旅

  2月7日,农历除夕,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来到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现场,向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致以新春的祝福和美好祝愿。

  当初的荒滩乱岗上,奇迹般地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仿古建筑群——炎帝陵,不能不说是高平人创造的一个奇迹。在近两年的施工期间,张玉宏与市长邹树琦等经常冒严寒、顶酷暑,高频率地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加强协调各方力量,助力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快速推进。

  在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开发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上,高平不断翻新。在炎帝陵修复的同时,许多与炎帝文化相关的工程也相继展开。

  去年5月20日,炎帝公园开工建设。炎帝公园位于丹河高平市区段神农桥至康乐街两侧,总占地200亩,总投资约5300万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45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滨河步行体系、河道景观绿化、休闲广场及健身、雕塑等公共配套设施。

  炎帝公园已于去年底全面完工,不仅为提升丹河市区段的景观效应起到明显效果,还为市民营造出清新舒适的生态宜居环境。

  与此同时,高平又投资2.3亿元,在市区北部建设炎帝农耕文化园。文化园沿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的观光道路两侧展开,涉及2个乡镇、2个办事处,途经32个村落。园区规划以油料种植区、中草药种植区、果树种植区、苗木种植区、蔬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小杂粮种植区七大种植区,以及五谷园、百蔬园、百花园、百树园、百果园、百草园、中华同根园、先农坛八大农耕文化主题园和四个游客休闲驿站。整个园区的规划设计,秉承炎帝文化为中心,农耕历史为脉络,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地景观为亮点的规划理念,打造出了具有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推进“山川治理、农田林网、四旁绿化、村庄绿化”的规模化园区建设。

  炎帝农耕文化园建设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进行。高平市政府与科兴集团前和煤业联合出资成立了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开发有限公司,全力推进炎帝文化旅游产业的上档升级。如今,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长9.2公里、宽6.5米的田间道路已全线贯通,道路两侧的连翘种植已完成1000亩。其中,园区还将增设农耕体验、植物迷宫、户外体验、水果采摘、游乐场等娱乐项目,以提升炎帝农耕文化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游客在参观游览中,体验灿烂的华夏农耕文明。

  1月1日,在炎帝陵景区炎帝大殿前,“寻根炎帝、梦回高平”——高平“集壤·筑坛·归宗”活动暨丙申年海峡两岸炎帝农耕文化节志愿者服务启动。启动仪式后,志愿者分赴全国各地采集当地之土壤,采集五岳之石、五色之土,并立碑铭记,凝聚天下华人认祖归宗,进一步提振和巩固共同的文化根基,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4月4日,清明节。当天上午,高平炎帝陵“丙申清明炎帝圣陵培土筑坛仪式”上进行击鼓鸣钟。随后,高平市委书记张玉宏、市长邹树琦等领导及社会贤达共同为炎帝圣陵筑坛培土、献花,将来自全国各地的土壤撒向炎帝陵寝。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在炎帝陵前庄严宣誓:寻根炎帝,梦回高平,聚沙成塔,高平力量。随后,全体人员向炎帝陵三鞠躬,向始祖炎帝虔诚致敬。

  自高平市以“寻根炎帝·梦回高平”为主题的“集壤·筑坛·归宗”活动启动后,截至目前,高平炎帝陵共汇聚全国各省区市及港澳台土壤近千份,数千余高平人士共同参与。“你去过高平吗?让我们今年四月初八,一起到高平。你了解高平吗?让我们一起到那里承受炎帝的雨露之恩,接受高平老百姓所保存着的中华民族童年的那种纯真的感情,让我们一起和台湾同胞在那里,一起拜祭,一起拥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研讨会上一席动情的讲话,道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

  有理由相信,随着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的竣工,未来的高平将是海峡两岸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记者 李吉毅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