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这是一次海峡两岸同胞寻根祭祖的盛会!
这是一次着力传承和弘扬“一座都城、一堆圣火、一屡曙光”的山西文化基因的盛会!
这是一次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晋城转型发展揭开新篇章的盛会!
这一刻,羊头山,这座古老的山峰,因为世人的瞩目而熠熠生辉。
“炎帝上了羊头山”!
“此山炎帝之所居也”
……
这一刻,手持嘉禾、双目如炯的炎帝仿佛穿越千古,向我们走来。
这一刻,无数的声音都汇聚成一句话:我们是炎黄子孙。
羊头山一带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往往是从传说开始的。
羊头山与炎帝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从传说开始的。
精卫填海、丹雀授嘉禾、炎帝岭神农尝百草、跑马岭神骏悲炎魂等与炎帝息息相关的历史传说,至今仍在以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地区广为流传。如果仅仅是传说,也许不足以让人信服,但这些传说偏偏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对应点:发鸠山、北营(不应)村、庄里(装殓)村、跑马岭,还有在上党地区随处可见的马尾草(黍的野生种类)……高平羊头山上,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耒耜洞等历史遗存。这一切,难道仅仅是巧合?丹雀授嘉禾的故事,生动讲述了炎帝在羊头山寻找到嘉禾并成功种植的经过。黍也因此成为华夏先民最早的粮食。这一点,在临汾陶寺遗址的发掘中得到了证实,不仅当时人们以黍为主要食物,而且还用黍的谷糠喂猪。可见到了尧帝时期,黍已经成为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
据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期,神农氏炎帝就在高平羊头山得嘉禾、播五谷、制农具、教稼穑,尤其是“耒耜”这一新型农具的发明,改变了传统的刀耕火种,使原始农业进入精耕细作时代,完成了从渔猎到农耕、从游牧到定居这一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历次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羊头山上的文明是古老的,一脉相承的。
1986年在高平羊头山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表明在农耕文明开始前夕,高平就有人类活动。2007年,在高平发现了两处仰韶文化遗址。去年11月,在高平市羊头山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发现一处仰韶文化遗址。遗址上,除发现大量陶片、瓦砾外,还发掘出一道东西走向的人工石砌围墙、石基础、古旧步道。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推测,这处遗址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历史。而这一时期,与传说中炎帝在羊头山活动时期高度吻合。这一遗址所在方位,与传说中的神农城的位置基本一致。尽管审慎的考古专家认为,无法证实这是传说中的神农城,但至少可以说明,在炎帝同时期,羊头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发现!此事引起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儒林、省委副书记楼阳生对此作出批示。目前,该处遗址仍在紧张发掘中。
5月初,又传来好消息,炎帝文化遗址发掘又发现一处原始的四合院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我们期待着,传说与历史,历史与现实一步步走近,彼此混淆的界限将逐渐清晰。
不管结果如何,炎帝在羊头山创下的历史功绩早已在祖祖辈辈的口口相传中深入人心:始做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制麻为布、制作衣裳;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削桐为琴、五弦礼乐;精做陶器、冶制斤斧;垦渠凿井、浇灌农田;筑墙为城、造屋建房……炎帝带领华夏先民开创了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这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开端。
高平炎帝历史文化遗存全国最丰富
近年来,有关炎帝陵的归属可谓是众说纷纭。除了高平,湖北随州、湖南株洲、陕西宝鸡、河南商丘都宣称自己是炎帝陵寝所在地,形成五省五市“争炎帝”的局面。
羊头山真的是炎帝之所居吗?庄里村真的是炎帝埋葬之地吗?高平有关炎帝的遗址遗迹和全国其他地方发现的炎帝遗迹遗址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1994年8月,在高平市团池乡庄里村五谷庙内发现一块炎帝陵碑,由此揭开了近年来高平市寻根炎帝文化的序幕。一些与炎帝有关的遗迹遗址也逐渐浮出水面。
上党地区共有53座炎帝庙宇,高平保存完整的庙宇就达35座。神农镇羊头山及周边村落遍布了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庙、五谷庙、神农井、神农泉等历史遗存,高平境内记载炎帝活动的碑记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时间跨度久远,现存有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
从文献史料来看,春秋时期的《管子》、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炎帝在高平一带活动的记载。明代朱载堉所著的《羊头山新记》开篇第一句就是“此山炎帝之所居”也。而湖北神农架发现的《黑暗传》中也有“炎帝上了羊头山”的表述。
从历史传说和文化痕迹来看,精卫填海、丹雀授嘉禾、炎帝岭神农尝百草、跑马岭神骏悲炎魂等历史传说,至今依然在高平民间广泛流传。反映炎帝活动的村名、地名有20多处,如神农乡、神农村、炎帝岭、跑马岭、北营村、庄里村、卧龙湾等。
从姓氏来看,在炎帝的后裔姓氏中,以岳、申、焦、吕居多,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些姓氏都是从山西向外扩展。也就是说,炎帝的后裔都是从山西迁徙到了全国各地。
从原始崇拜来讲,炎帝姓“姜”,部落崇拜羊图腾,这与羊头山的名称及山顶静卧的羊头石不谋而合,而且高平一带至今保留着蒸面羊祭祀炎帝等习俗。甚至高平方言称我为“咩”,也与羊有关。
从考古发掘来讲,羊头山先后发现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时期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与传说中的炎帝活动时期高度吻合。
……
羊头山周边众多炎帝遗迹遗址的发现,使高平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文化体系,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专家普遍认为,羊头山一带活动的是早期炎帝,农耕文明肇始太行,传承华北、湖广、云贵、海南和台湾等地,形成了海峡两岸对神农炎帝文化共同传承的信俗基础。
打造炎帝文化品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炎帝?在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相继走来的今天,弘扬传统的农耕文明意义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咨政。
省委书记王儒林用“三个一”概括山西的文化基因。即“一座都城——襄汾约4500年前的陶寺遗址,一堆圣火——芮城约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一缕曙光——垣曲约4500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要求大力弘扬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省委、省政府还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新型产业。
对于处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的晋城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在今年初举行的炎帝文化研讨会上指出,在漫长的农耕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宇宙观、价值观、生活观,中华文明的根主要在农耕文化。农耕社会所积淀的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身与心等关系的智慧,即使进入后工业时代,这些从农耕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仍然值得研究、发扬。
神农炎帝在开创农耕文明的过程中,孕育了“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华夏精神,已成为根植在华夏儿女心中的文化基因。这无疑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2002年以来,社会各界在高平羊头山炎帝广场举行大型的祭祀神农炎帝活动达10余次。2004年7月,中国先秦史学会70多位专家莅临高平参加社会各界祭祀活动并举办了“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把高平炎帝祭祀活动推向了全国。
2014年5月17日,作为一项煤炭企业转型工程,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2015年9月7日,省委书记王儒林深入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现场进行调研,要求高平把炎帝文化旅游作为一张名片打出去,开发“寻根炎帝”精品线路,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炎帝文化旅游产业。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胡苏平、市委书记张九萍等省市领导也多次调研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
今年1月23日至24日,山西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高平炎帝文化遗址遗迹全国最丰富、最完整成为专家们的共识。
近日,占地160余亩的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全面竣工,将与高平境内的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农耕文化产业园一起,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炎帝文化寻根之旅,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寻根祭祖的圣地。
今天,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拉开大幕,必将进一步挖掘炎帝文化宝藏,增强华夏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壮大炎帝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