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北京市台联与人艺联合推出话剧《故园》 纪念抗战70周年

时间:2015年08月31日 09:4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接受记者采访。(中国台湾网 刘莹 摄)

  中国台湾网8月28日北京讯(记者 刘承思)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北京人艺和市台联以此为契机,联合推出了由王俭编剧、唐烨导演原创新戏《故园》。该剧由仇晓光、邹健、高倩、张万昆等主演,将于8月31日至9月5日在首都剧场上演。

  《故园》以台湾会馆为背景,讲述了1937年日伪时期的北平,从台湾而来的教书先生和生活在小院里的北平石匠,从格格不入到患难相交,最后生死与共抗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在国难面前,一群老百姓,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坚守民族文化,坚守心灵与人性的一段难忘历史。这是北京人艺对舞台承载与表述的又一次尝试:把民族情感放到每一个人身上,把目光给予值得关注却不为人知的一群人、一群事。

  日前,中国台湾网记者来到《故园》剧组,采访了北京市台联副会长郑大,听他讲述对该剧的一些感想。

  中国台湾网:为何要推出这部话剧,意义何在?

  郑大:因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湾建省130周年,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纪念活动。我们想以台湾同胞的角度,来讲述抗战期间台湾人民的抗争历程,抗战的战场很大,而台湾人民的抗战时间长达五十年,更具有特殊性,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推出这部戏。以台湾会馆为主场景,是因其有一百多年历史,会馆的存在有其历史意义。台湾会馆是1890年前后建成的,用于台湾的赶考者落脚住宿,清代200多年间,考中进士的台湾人有33人。2010年5月7日,台湾会馆进行了扩建,在会馆多次举办两岸交流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进一步宣传,让更多的岛内同胞知道台湾会馆的历史作用以及现在的作用。

  我们在这一特殊时期推出这部剧,是为了用独树一帜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讲述两岸同胞共同抗日的故事,同时再现历史。这是发生在北京的两岸同胞的故事,但也折射了台湾的同胞抗战期间经历的苦痛。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更多的同胞知晓这段历史,从而进一步了解现在的台湾问题。

  中国台湾网:北京市台联为推出这部剧做了哪些工作?

  郑大:高倩是人艺演员,同时也是北京市台联理事。我们和她策划商量筹备这样一部戏,经过一年多的沟通,与多方达成共识,才推出了这部话剧,并邀请到王俭老师作为编剧。

  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编剧和演员都亲自赴台详细了解那段历史。北京人艺和市台联对这部话剧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配合,也得到了北京市委统战部、宣传部以及各方领导的支持。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是台湾最后一位进士、即剧中“五人上书”之一汪春源的曾孙,他对这部话剧也给予了关注和大力支持。

  有了各方的配合,话剧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排练、上演,虽然描写的是抗战八年间台湾会馆中大陆人、台湾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但这部戏的重点是“文化抗日”,没有硝烟和战场,讲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有个特点,就是每一次都和大陆的抗战进程息息相关,从而可以看出,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有太多故事,我们只是借由《故园》这部戏略叙一二。

  中国台湾网:北京市台联还会开展哪些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70周年的活动?

  郑大:今年我们在台湾会馆展开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例如前段时间策划的“甲午乙未一百二十年台湾历史展”,将至今120年间台湾的历史和发展展示给大众。另外,我们和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举办了“抗战七十周年书画展”,在台湾会馆举办了“纪念林正亨一百周年画传”。结合台湾会馆重装5周年,我们还拍摄了一部两集的纪录片,讲述台湾会馆的起源和会馆重装5年来举办的两岸交流活动;在会馆内举办了五周年图片展,以及由两岸著名书画家参与的“第一届两岸书画家交流展”。

  中国台湾网:您对这部剧有何期待,未来会不会在台湾进行演出?

  郑大:很希望能够赴台演出。最初我们就和王俭老师讨论,希望这部戏能让更多的台湾同胞看到,同时也希望他们能通过这类故事,多了解一些中国历史和两岸抗战史。(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