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泉州,有一批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上个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泉州部分村庄戏台甚至田间地头曾天天上演“大戏”,戏迷如潮。(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林娟)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历史长达800余年。作为大陆唯一的梨园戏团——福建省梨园剧实验剧团一直致力于恢复古貌。近两年,剧团更与欧美各大剧院多有合作,惊艳国际艺坛。而在宝岛台湾,梨园戏则撷取梨园戏的纤柔“科步”,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南音结缘,自成一方流派,给人以全新的艺术体验。
“偷渡”寻根
如今,几乎每年周婷婷都会从台湾回到祖籍地泉州,看几出梨园戏,听几曲南音。不过,在30年前,这却是件何等艰难的事情。光阴倒转回1983年,首届南音国际研讨会要在泉州召开,几个台湾梨园业者通过各种关系连夜“偷渡”奔往泉州。1949年以来,两岸艺术交流几乎完全断绝,台湾人的来访让泉州方面十分意外,当然也格外热情,不仅带他们听了道地南音,同时还安排他们把泉州所有地方戏种都看了个遍。当时,省梨园剧团安排的梨园戏叫《寿昌寻母》。老母出场,一声“苦啊!”登时就让台湾同业者泪流满面,除了被戏打动,更多的是回到中原文化怀抱的感动。
梨园戏随着闽南移民的迁徙被带到台湾,流传甚广。到了民国初年,随着通俗高甲戏、歌仔戏的兴起,以雅致细腻著称的梨园戏在台湾逐渐衰落。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仅存的台南南声社甚至要几经辗转从菲律宾请来已转行当厨师的梨园老艺人李祥石来台帮助调教,在台湾已是很难看到整台正宗的梨园戏了。而在泉州,梨园戏由于受外来冲击不大,依然故我地保持着当年的规范。尽管80年代初期,刚恢复不久的泉州梨园戏团演员们穿的还是旧戏服,但行内人一眼就能看出,梨园戏的魂还在。
台式跨界创新
一直苦于寻找出路的台湾梨园业者在泉州抹着眼泪看完梨园戏、南音后,突然间灵光乍现,何不将梨园戏中的这些唯美的舞蹈动作与南音结合,让古老的南音动起来?他们开始陆续从泉州梨园剧团请老艺人专门为其教戏、排戏,利用梨园戏的手姿、脚步、身形,配合南音古乐,编排了《艳歌行》等新戏,让人耳目一新。
台湾江之翠剧团是台湾当今较有代表性的梨园剧团之一。受困于当地梨园戏人才的匮乏,他们也是选择了融合创新的发展道路。“江之翠”一名,源起于板桥旧名“港仔嘴”(今板桥)的谐音,除标识了地缘关系外,还隐含了剧团在发展现代剧场与传统曲艺的保存创新。所排剧目《孤栖阁》中,吸纳了贵州傩戏中的人偶面具元素;重排梨园戏经典剧目《朱文走鬼》时,又融进了日本舞踏元素。《一纸相思》则将南管的音乐和唱腔、被放慢的闽南梨园戏身段、源于偶戏的面具造型、多媒体的舞台布景融合在一起,目前剧场还在跟丹麦、印尼等地的艺术家进行不定期艺术合作。
为了做到精致典雅,江之翠在服装、舞台设计等方面都力求华丽精致。《一纸相思》请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的叶锦添设计服装,侯孝贤的御用美术指导黄文英也曾为《桃花搭渡》担任过舞美设计。
2013年,厦门菽庄花园举行百年园庆,江之翠带来了耗资400万元新台币排演的《后花园絮语》,并进行了夜间实景演出,给大陆的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