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来台已第四年,今年台湾将有大批陆生毕业。在不久以后,必能看到一批陆生在大陆的求职甄才会上奔波。作为过来人,我深知陆生的处境,也知道求职的不易,因此希望借自己的经历与各位陆生分享,并能抛砖引玉。由于经历和能力所限,本人的经验偏颇之处,仅供各位参考。
求职的第一步,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个性,明白自己是哪一种类型的人、适合从事何种工作,据此逐条列出自己的心理底线,比如能否接受高强度、应酬频繁或起薪较低的工作等。根据这些底线,我们可以将行业分为A、B、C三类,A类为最想去的行业,C类为保底行业,B类则介于两者之间,从而确定未来需要投递的岗位。这个步骤的难度因人而异,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学校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乃至心理辅导中心的帮助,他们可以协助在校学生更快地认识到自己,从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避免“上班如上坟”
事实上,“认识自己”是整个求职阶段最为重要也最经常被人忽视的一步。根据一名猎头公司员工的反馈,那些对自己工作不满意的员工,往往就是因为在求职期间没有做好第一步。如果没有彻底摸清楚自己的底细就贸然加入求职大军,或者为了迎合求职要求而刻意将自己“伪装”成另一个人,那么往往会被经验丰富的面试官 识破。即使我们能够逃脱面试官的“法眼”,但若从事了一份与自己个性格格不入的工作,必会经历“上班如上坟”的痛苦。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大陆的行业信息。搜集这些信息一方面要依赖于大陆的“应届生论坛”,另一方面则可依托业内人士的意见,并且后者的信息来源更为可靠。 在这方面,凭借本科期间积累的校友资源,在读的研究生会有明显的优势。而大学部的同学则可以依托亲友人脉、校园宣讲会等渠道提前了解行业信息。
黄金无足色,而各行各业也非完美无缺,比如一线城市的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薪酬水平仍然领跑于其他行业,但其工作也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公务员虽仍是铁饭碗,但在政府出台“八项规定”后其福利大幅度缩水;而会计师事务所自金融危机后其起薪不再具备竞争优势,故而走下神坛。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朋友们都会埋怨自己的工作,而羡慕他人的工作。而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感同身受”,而是冷静地及时提取有用的信息。
此外,地区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这种难以跳槽的行业更是如此。事实上,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薪酬水平、房价、交通便利程度以及教育和医疗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工作地点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于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选择。
我有一位同学毕业后入职了珠海的一间银行,但由于长期受到加班的困扰,她后来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个三线城市)工作,虽有不少亲友为她感到惋惜,但她在回去后生活质量反而变得更高。而值得注意的是,“买房”普遍是我们这一代人较为头痛的问题,我曾问过几位在公职机关任职的同学,他们都在为“首期付款”而头疼。因此,提前了解各个城市居民住宅的行情,选择一个房价/收入比适中的城市,无疑也能够减轻自己未来的负担。
毕业前赶紧下功夫
这些事前准备功夫是求职的开始,也是重中之重。在大学部时,我并没有准确的职业定位,就草草梳理经历、准备面试问题。而在研究生期间,随着获取的职场信息越来越多,我的职业规划不断地修正,而那些先前准备的材料又不得不重新修改。
每位求职者在面试时都会拿着或多或少的证书。但是,证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装点门面”,还在于让面试官从中看到我们的职业目标。因此,尽早制定职业规画,获取相关证书,无疑能够如虎添翼。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四级英语测试是大陆求职的“标准配置”。大学部的同学如果没有机会参加这项考试,可以在求职时出示雅思或托福成绩。对于金融行业的同学,CPA证书的持有者无论在求职中,还是职场上都能展现出极强的竞争力,而各项从业资格证以及CFA资格证书则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台湾经验可分享
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面试的常规问题,包括自我介绍、求职动机以及为什么选择台湾读研等。有些面试官还会让我对比台湾以及大陆的学校有何不同。在这方面,大陆的“应届生论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求职意向的同学可以在假期认真翻阅。
事实上,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要答好并不易。通常而言,面试官希望聘用的是最合适的人,而非最优秀的人。因此,我会先向业内人士“打听”清楚目标企业,了解其招聘职位的能力以及素质要求,并在回答问题时将自己的经历和个性与此结合起来。
在材料准备妥当以后,反复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大陆的多数企业在甄才时会设有“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我一度对这类面试手足无措。后来,我决心要克服这个障碍,于是就在求职季前期联络了几位同学举行模拟面试,并邀请了有职场经验的同学对我们的讨论进行点评。
事后发现,这些练习对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面试风格的把握都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在群组面试中表现得更为镇定自若。而对于从事咨询行业的同学,还需要翻阅CASEBOOK,尽早接触商业案例,训练逻辑分析能力。
[责任编辑:齐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