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展入口看板
台湾抗日先贤丘逢甲后辈丘秀芷在展览上看到其家族的照片。
1947年上海《文汇报》发表木刻作品《恐怖的检查——台湾二·二八事件》声援台湾同胞。
甲午,血染黄海!11月22日,日军攻陷旅顺军港后,旅顺城内仅有36名埋尸人幸存,市民全被日军屠杀;乙未,痛彻两岸!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台湾开始了牺牲65万人的抗日血战……
以上所述,在6月9日于北京台湾会馆开幕的“台湾爱国历史的证言和证物——甲午(1894)·乙未(1895)120周年图片展”中均能找到证据。120年,已经走远;120年,尚存证物。有图有真相,有文有史实,有物有情感。血脉相连、国耻国殇、九州同忾、誓不臣倭、普天同庆、时代悲歌等主题,提醒我们不能忘却那段血泪记忆,以史为鉴,为明天做出正确的抉择!
历史的“孤单”
台湾作家蓝博洲,生于1960年,在上世纪80年代偶然听到彰化人郭琇琮的人生故事——郭琇琮是一位出身富裕之家的医生,因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被关进监牢;抗战胜利后,又因为反抗国民党当局的暴政被枪决,死后他的名字连家人都不敢提起。蓝博洲写了《美好的世纪——寻找战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迹》,从此开始了寻找“战士”的生涯,出版了《幌马车之歌》、《台共党人的悲歌》、《台北恋人》等著作。蓝博洲在图片展开幕式上说,我偶然碰到了历史,开始寻找在台湾长期被湮灭的历史,我才了解台湾人的爱国精神,台湾人是有骨气的。只有知道这段历史,才能对台湾有全面的认识。
蓝博洲表示,在台湾寻找历史真相的路“越走越孤单”,“有些人的先辈是抗日烈士,自己却站在了中国的对面”, 他认为两岸的统一不仅要靠政治与经济,最后还是要靠感情,了解历史可以加深两岸间的感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这样的展览要不定期地去台湾办;全国台联宣布开拍的《台湾抗日50年50人》电视专题片,要多邀请台湾的创作人参与,“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历史”。
台湾抗日先贤丘逢甲的后辈丘秀芷在开幕式上也表达了抗日历史在台湾的“孤单”,她说:“我是在北京,在全国台联办的台湾少数民族抗日历史图片展上,才了解原来台湾原住民那么惨烈地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关于这段历史,大家只知道有一个‘雾社事件’。”
台湾《海峡评论》总编辑王晓波说:“多年前我到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看到有《东北抗日16年》的专题,可我们台湾抗日是50年啊!却没有台湾的专题,当时我就建议要增加台湾抗日的内容。我希望大陆更多人了解台湾的抗日历史。”王晓波说:“在两岸统一前,抗日这段历史能否在台湾传承下去我非常不放心,希望这段历史回到祖国保存下去。”
“孤单”背后的盲点
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主席戚嘉林在开幕式演讲时提出造成这段历史在台湾“孤单”的几个盲点。他说,甲午·乙未是台湾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巨变,但今天的台湾社会却“不合比例”地淡化了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的看法是“怨恨祖国抛弃台湾”,却不痛恨日本千里迢迢侵略台湾的不公不义。当时台湾只有300万人,日本从北部上岸后,在4个月内,杀了1.2万人,伤了二三万人,这对台湾来说是惊天动地的。
戚嘉林指出,第二个盲点是低估了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给台湾带来的灾难。戚嘉林以台湾中部的斗六小镇为例,1896年7月,日军在斗六焚烧了55个村庄,焚毁了4947间房屋,这些数字之所以精确到个位数,是因为来自日本人自己的战争记录,记录称“凡兵烟之下无不尽成肉山血河”。1900年,台湾的稻米产量不到过往的一半,因为全台湾如斗六一样农民离散,土地荒残。第三个盲点是忽略了大陆官兵与台湾人民一起保卫家园的史实。虽然《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廷下令“所有文武大小个员,著即陆续内渡”,但不少官兵抗命留台,“湘、淮、粤、闽、土、客诸军”组成义军,湖南、浙江、安徽、广东的将士们和台湾人一起壮烈牺牲……
历史解读现状
戚嘉林指出,回顾台湾人民抗日的历史,可以看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历史,也印证了台湾的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是融为一体的。
历史不只是用来纪念的,图片展“时代悲歌”、“心系祖国”、“未竟事业”3个专题,以大量史实为今天两岸的一些难解问题提供了思考。蓝博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到学校去演讲时,有学生说他承认那段历史,但现在,选择支持“台独”。对此,图片展“时代悲歌”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角度:台湾光复后,经受了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同胞焚香祭祖,欢欣喜悦,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祭祖,报告回归祖国的喜讯。然而,专制独裁的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发起内战,在台湾的军政机构也是风纪败坏,治理无方,致使台湾民众怨声载道,社会危机四伏……“二·二八”起义被镇压以及长期的专制统治,使台湾同胞的爱国热情和当家作主的愿望遭到了巨大挫伤……
展览中有不少史料很有看点,比如1947年4月28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木刻《恐怖的检查——台湾二·二八事件》,体现当时大陆人民对台湾人民的支援;台湾地下党聂曦在就义前面带微笑的照片,其英俊的面容在环绕他的钢盔与长枪的衬托下令人难忘;史料还披露了上世纪50年代,旅日台胞回到大陆参加新中国建设;1971年,周恩来总理夜会美国“保钓”台胞……
历史决定着现在的面貌,错综复杂的历史决定着当下错综复杂的两岸现状。但两岸间有共创繁荣、共促复兴、不令甲午·乙未惨剧重演的共识,就能消弭分歧,加深理解,令台湾同胞在抗日历史上展现的爱国主义传统再现辉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