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营队行程当中,两岸学员在日月潭边上热情跳跃留影。(杨超提供)
来台湾的前一天,在北京师范大学,朱小健教授与我们分享在台湾交流的心得:“每次飞机从香港转机飞台湾,在香港机场里,虽然粤语也是中国话,但是听不大懂,有些不习惯。可飞机一落地台湾机场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人来人往说的国语,说什么都听得很明白,瞬间就有种在内地的熟悉感,而这种熟悉的情形在台湾街头还有很多,你们可以在台湾的大街小巷慢慢体会到……”于是我内心有了小许期待,期待在台湾之行中亲身感受朱老师眼里的那种熟悉感。
一月的台北夜晚有点湿冷,蒙蒙小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那句孟庭苇的“冬天来台北看雨”让我们的出行多了分雅兴。在去台北西门町夜市的路上,我好奇地观察路边每个角落,骑楼绵延的台北街头有一种既陌生,却又有些熟悉的感觉。因为在这里,看到的街道名称,竟然几乎都是大陆的地名。穿行在台北的大街小巷,如同穿行在大陆的某个地方,很是有趣。
到这里就是到我家
一行的几个大陆小伙伴多找到自己家乡对应的街道牌,先是我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指着“武昌街”欢呼好久,随后是来自河南的高崇同学嚷着要在“环‘河南路’”路牌下拍照,嘴上嚷着:“到这里就是到我家了,来来来,欢迎大家来我家参观,路上的都是我家的亲戚。”她一边言语,一边伴着夸张的动作,惹得大伙不禁捧腹大笑。一路走下来,还经过了汉口街、汉中街、峨眉街、成都路、昆明路、西宁南路等。
台湾大学的伟琦同学,自告奋勇地为我们尽起导游的义务,一路上很尽职地给我们介绍西门町每条街的特色美食。昆明街牛店的满汉牛肉面,峨眉街的阿宗面线,成都路的杨桃冰,西宁南路的低脂雪糕……看到熟悉的街名,遇到如此多耳熟能详的美食,小伙伴们少不了坐下来大饱口福。
享用完台北美食之后,伟琦还告诉我们,在台北的老城区,路名俨然就是一个中国大陆版图的缩影,街道名大致是按照中国省份和城市的东南西北位置去命名。比如城市街道,往往东部叫南京路,西部叫长安路,吉林路在东北边,桂林路则在西南面,所以早期在台北市,熟知大陆地理的人,想要在台北市迷路,基本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以台北车站为中心,如果你要去成都路,往西南方向一定能够找得到,如果你要去吉林路,只要知道东北方向就可以了。
共同历史植根生活
听她这么说,我联想起另外一件事,顿时恍然大悟,难怪来台第一天晚上和台湾室友静山聊天,当时惊叹他的中国大陆地理知识扎实,因为之前听说现在在台湾,有关中国地理课程是与台湾地理课分开,与世界地理一样,是作为区别台湾的“外国”地理而单独列为考试科目。
我个人直观感觉到,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台湾“90后”青年学生对中国大陆的地理知识普遍了解不多的。没想到我理解错了,原来台湾地名文化中渗透着浓厚的大陆地域情结是割舍不掉的,共同历史文化早已植根于台湾人的日常生活,台湾同学对大陆地理名词如此熟悉,也自是理所当然。
有关台北路街的命名,台湾同学开玩笑的说,1949年蒋中正丢了大陆江山退守台湾后,思念故土,以大陆各省城市命名,每天在“大陆的东南西北”上走来走去,意在鼓励自己励精图治、“光复大陆”。后来查了相关资料,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街道的命名早在日本投降后就开始了。1945年台湾光复以后,当时国民政府为了强化民族精神教育,把很多日式地名改为有中国气息的名字,以消除殖民文化影响。
架在海峡的一座桥
无论是台湾民间的流传,还是史料事实,都说明一点:台湾当局在对台北街道命名的过程中,注重宣传中华文化,介绍中国大陆地理知识,加强大陆与台湾的纽带联系,增强民众的中国意识,体现了两岸之间的文化同一性。台北的街道名,如同架在台湾海峡的一座桥,连接着海峡两岸民众的心。(原载于《旺报》,作者:杨超/广西大学学生)
[责任编辑:齐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