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被誉为台湾“童书皇后”的管家琪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大陆。家族故事与孩子们的返乡经历在管家琪的心中积累、沉淀、发酵,最终创作出两岸首部“小台胞”题材的童书——《追寻》背后的故事
眼泪掉在儿子脸上
上世纪60年代,管家琪在台北出生。学生时期,在每一个阶段入学的时候,学生资料卡“籍贯”这一栏,她填的都是“江苏盐城”。在她32岁之前,每当有人问“你是哪里人”的时候,她都理所当然地回答“我是江苏人”,因为她的父亲是盐城人。小时候,同学中有人说“我是浙江人”、“我是福建人”、“我是山东人”……几乎各省都有。管家琪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人在台湾一直被称为“外省人”,而她就是“外省人第二代”,他们的父辈都是在1949年左右从大陆去台湾的。
1987年底,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当时新闻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面对亲人时抱头痛哭的画面,尽管只是“外省人第二代”,但管家琪还是感同身受,常常是一边抱着儿子看电视一边哭,眼泪就“吧嗒、吧嗒”落在儿子的脸上。
1992年春天,管家琪参加台湾一个儿童作家访问团来到北京和天津,这是她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此后,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管家琪受邀回到大陆的机会越来越多。“大气!看不完!”走过大陆的山山水水,每次回台湾,管家琪都喜欢跟朋友这样形容大陆。
不久,管家琪的家人陆续移民美国。已凭借一系列作品成为“童书皇后”的管家琪觉得自己还是离不开华文环境,但家人的远去也让她心生离意。最终,她决定移居大陆,并选择了自己的老家江苏的省会南京,与她同行的还有两个正在读小学和初中的儿子。
从垦丁到西冲
除了重新学习简体字,认识新朋友,两个儿子在学校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唯一不太能接受的就是食堂里常常不排队的现象。不过,这一点管家琪并没有直接写进书里,而是借由《追寻》主人公小台胞小荷来委婉地写道:“来大陆之后,小荷好像忽然有了一种使命感,总希望能够让大陆同胞知道台湾其实蛮不错的。比方说,在台湾大家都会自动排队,很有次序,就算是尖峰时间也不用着急,因为大家都在排队,心情还是轻松的。”
在大陆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管家琪一直想写一个关于两岸的故事,却始终没找到感觉。几年前,她到了位于深圳大鹏半岛最南端的旅游地西冲,这个在管家琪眼里和台湾垦丁像极了的地方让她灵光乍现,多年积累的故事呼之欲出。管家琪认为,台湾这几年由于自我封闭,第二产业衰退,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应该是相对完善的服务业。因此,她便给小荷一家找了个工作,就是在西冲开民宿。
而小荷所在学校的原型则是管家琪在西冲去过的一所只有百来人的小学校,学校附近有一个马场,校长甚至还曾设想与马场合作,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基地。一所附近有沙滩、树林还有骑马场的学校成为小荷到大陆的海角乐园。不过,当管家琪第二次拜访西冲时,这所小学已经撤点并校了。“大陆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有时给人天大的惊喜,有时又有赶不上变化的失落。”这是管家琪和儿子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小说与人生
浙江云和,这个有着童话一样美丽名字的小城,虽然没有宫崎骏的“天空之城”那么奇幻,但小荷跟爷爷却在这里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奇境之旅。在爷爷寻访胞弟少年时代的生活足迹时偶然发现,那位爷爷找了几十年的弟弟,原来一直都生活在台湾,而且距离爷爷家就几千米的路程。
同胞兄弟,因时代变迁咫尺天涯。这个离奇的经历其实确有其事。当时台湾报纸上的一个新闻故事让她印象深刻:王先生1949年来到台湾,一落地就给大陆老家去过一封信,告知新住址,但迟迟没有回音。许多年来,王先生一直不敢搬家,生怕错过了家里人的来信。直到开放探亲,王先生迫不及待地赶回老家,老母亲却早已过世。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根据亲戚东拼西凑的信息,他得知,原来唯一的胞弟也在同年去了台湾,再一看亲戚们给的地址,弟弟竟然就住在离自己不到500米的地方。两兄弟相认后,妯娌俩竟然还认识,时常在菜市场遇到。
这个十几年前看到的真人真事如今成了管家琪《追寻》系列的主线。爷爷寻找亲人,父辈寻找安身立命的家园,小荷寻找心中的乐土,祖孙三代人的人生际遇,折射出两岸数十年间的历史变迁。
在《追寻》的序中,管家琪写道:“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两岸情的故事,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好像过于离奇,那么我只能说,其实在我看过、听过的许多关于两岸同胞的真人真事的报道中,比我这个虚构的故事还要离奇的真是多到数不过来……两岸问题说复杂好像很复杂,但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我相信,只要保持持续友善的交流,一切纷纷扰扰都终将过去,因为‘情’才是解决一切问题最好的方式。”
(记者陈梦婕)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