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宗庙
修建时间: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
遗产位置:位于扬州市区康山街20号,东、南临扬州城区大运河。
遗产价值:盐宗庙由两淮众盐商捐建,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作为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祭祀场所,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盐宗庙充分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门厅、二厅、祠堂,前后不过三进,建筑面积区区280余平方米——扬州盐宗庙,现存扬州最小的盐商遗迹,也并非世上唯一的“盐宗庙”,然而,时至今日却成为盐商文化代表性的世界遗产。
是什么缘由让扬州盐宗庙拥有如此非凡的气质,傲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林?又是什么气质,让扬州盐宗庙积淀着如此的文化自信,树立起现代扬州人的文化认同,更赢得世界申遗官员的芳心?
古运河在扬州东南拐了一个大弯,扬州人习惯称它为“大水湾”。从空中鸟瞰大水湾全景,我们发现它宛若一张微笑着的嘴,而盐宗庙,与毗邻的卢氏盐商住宅,就像这张笑脸中两颗闪闪亮的眼睛,深邃、宁静而别具韵味。
百年后盐宗庙重现于世
拉开盐商遗迹大规模拯救工程
石匠老李仔细地剔着曾公祠石额和砖雕缝里的石灰,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了一点点砖角。渐渐地,“盐宗庙”三个楷书大字清晰起来。石额下边砖雕图案的正中,一朵花蕾含着一颗圆润的盐粒,也鲜亮地露了出来。
“快来看啊,盐宗庙还活着。”老李兴奋地喊了起来。
2006年的一天,扬州盐宗庙在被“封存”百年之后,沐浴着早晨的阳光重新回到了人世间。它笑容可掬地打量着这个世界发生的巨变。
史书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两淮盐商在南河下康山旁捐建盐宗庙,由两淮盐运使方浚颐主持修建。后为感激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曾国藩为广大盐商开通了长江盐路,盐宗庙于1874年改为“曾公祠”,盐宗庙存世前后仅一年时间。“文革”期间,为了保护盐宗庙,曾在原有砖雕、门额上涂上封泥。
至今石匠老李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刻的喜悦,“当时这里面还有一户居民居住。听他说,以前这里是康山小学的学堂。”
盐宗庙的重新发现,开启了扬州盐商历史遗迹大规模拯救保护工程。2007年,围绕13项古城保护利用重点工程,总投入达2亿元以上。“盐宗庙建设,首当其冲。”名城公司申遗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系列工程为此后将“扬州盐商历史遗迹”作为我市申遗基本路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沉寂多年的南河下、康山街重新活跃起来。从西往东数,湖北会馆、汪鲁门、岭南会馆、平园、何园、小盘谷、二分明月楼、湖南会馆以及最大的盐商住宅卢绍绪宅第等,如一串串明珠散落在古运河岸边,而这群豪门大宅的排头兵,就是盐宗庙。
“古人有‘左社右祀’的习俗,也就是在住宅的东边修祖宗庙,西边筑社稷庙,盐宗庙正好是这群盐商遗迹的最东头。”扬州历史名城研究会负责人邱正峰介绍说,中国的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的行业神或祖师爷,盐宗庙就成为盐商们维系情感,寻求归宿最直接、最现实的一种寄托。
盐商住宅、盐商会馆、盐宗庙,它们从三个方面向世人诠释了扬州盐商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及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沧桑历史。然而,只有盐宗庙,对于当时富甲一方的扬州盐商来说,无论他们来自何处,家在何方,这里,是他们心灵共同的故乡。
全国盐宗庙仅三处
扬州盐宗庙唯一三宗同祭
盐宗庙建筑至今有百年多历史,屋面、墙体、构架古朴气势尚存。
站在盐宗庙门口,记者就能看见庙内供奉着三位历史上与盐有关的重要人物:夙沙氏、胶鬲、管仲,他们被尊为“盐宗”。背景画面为波涛汹涌的海浪,气势恢宏,金碧辉煌。
建立盐宗庙,扬州并不是最早。1936年出版的《中国盐政史》曾记载,“全国盐宗庙,仅自贡、扬州、泰州三处。”但同时供奉三位盐业始祖,仅此扬州盐宗庙。
据介绍,夙沙氏是最早煮海盐的始祖;胶鬲是最早的盐商;管仲是最早的盐官。而记者感兴趣的是,三位盐业始祖似乎都出自山东半岛,却在扬州扎下了“根”。
2007年4月6日,盐宗庙迎来了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新的雕像,雕像每尊重约3吨、高约2米,神态栩栩如生。邱正峰告诉记者,这3尊雕像由河北的能工巧匠用当地的汉白玉,历时两月打造而成。
在盐宗庙祠堂,记者注意到,祠堂屋顶大梁、山板上绘有大量的彩绘,彩绘图案多是花卉、山石、动物和昆虫。
“盐宗庙彩绘用色以青、蓝、红、绿、白为主,是典型的北方风格的清式彩绘,如此大面积的清式彩绘完好地出现在古建筑遗存中,在扬州还是第一次。”名城公司申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扬州地处南方,因多雨潮湿,建筑装饰多以木雕为主,鲜见彩绘这种表达形式。
为什么北方的工艺出现在这里?
或是工匠为北方人?或是这乃当时流行风?史料上无人作答。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扬州城聚集了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他们因盐业生产、运输、消费、服务而走到一起,每个外地人在扬州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存在价值,因此而造就了盐商文化的繁荣。”名城公司申遗相关负责人如是认为。
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怀……或许这正是盐宗庙留给世人的感动。一进一出,游览一圈盐宗庙也就短短几分钟时间,但记者的思絮已穿越百年。
运河文化盐文化有机融合
盐宗庙佐证漕运和盐业繁荣
悠悠的古运河在扬州城东南角拐了一个弯,这里,水波粼粼,杨柳拂面。如今,这里已是扬州1912历史文化街区,书吧、酒吧、餐馆、KTV林立,每到夜晚,灯火辉煌,把街区装点得美不胜收。夜幕下,沐浴着运河上吹来的清风,沉默的盐宗庙依然吸引着游人纷纷驻足浏览,只为寻找着那段繁华往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扬州因为有了大运河水运的优势,致使盐运发展逐步达到历史顶峰,并缔造了这座城市的盛世繁华。盐宗庙,作为扬州漕运、盐业等产业繁荣的历史佐证,充实和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盐宗庙和卢氏住宅,这两处遗产差点无缘大运河申遗。”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姜师立回忆说。
原来,盐宗庙距大运河水岸有一定距离,地处运河遗产缓冲区边界外,且与运河没有开敞的空间直接联系。
如何加强与运河间的沟通?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与名城公司创意性地提出,将原“水文化博物馆”升级改造为“大运河文化展示馆”。
原水文化博物馆处于盐宗庙、卢氏住宅与大运河中间地段。整修之后,大运河文化展示馆作为大运河文化展示的平台,与盐宗庙、卢氏盐商住宅融为一体,整体展现了运河文化与盐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展示馆的后门,我们特地新建了一个卷棚廊道。”名城公司申遗相关负责人说。而这一廊道延伸向后,出口正对盐宗庙,宛如搭建了一个通往历史的隧道。
申遗,让盐宗庙演绎了新的传奇,走进了现代人的视野,不仅鉴照过往,也拷问当下。
“今天,我们如何让四面八方的人才再次汇聚扬州,留在扬州,把扬州当作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归宿,或许这是我们申遗最大的意义所在。”名城公司申遗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