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于正侵权案|全球百大品牌|扫心地|送诗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两岸文化  >  交流与合作

食物的相逢见证人的离散——《舌尖2》背后的两岸故事

时间:2014年05月23日 15:17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相逢》播出后,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食物背后的故事,尤其是象山石浦渔民张士忠与家人跨越60年的悲欢离合,更感动了许多人。

  76岁的渔老大张士忠,更愿意别人叫他许郎秀,或是“老许”。他的一生,都住在浙江象山列岛一处仅0.8平方公里的渔山岛。节目播出后,新华社记者专访了“老许”,听他讲述《舌尖2》背后的故事。

  “渔山岛的祖辈从福建迁居而来,所有村民清一色讲闽南语。我们兄弟姐妹6人都在渔山岛出生,一家人靠海吃海,打渔为生。”张士忠回忆说。

  历史变迁改变了人的命运。1949年,国民党部队一路败退至东海岸,部分军队曾经驻扎在渔山岛,直到1955年3月渔山岛才被解放。

  1955年2月的一天,外婆告诉张士忠,渔山岛上的人都不见了。一夜之间,岛上包括张士忠家16口在内的93户487人,一起被带去台湾。由于张士忠当时在石浦镇读书,和外婆、舅妈留在了石浦。

  半年后,张士忠跟着解放军回到渔山岛,当时渔民离开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很多渔民家的东西几乎都没有动,还有些人家桌上的饭菜都来不及收、筷子还插在菜里,只是发霉了,看样子走得很匆忙。”

  “外婆让我留下来继续跑船,还让我随了娘家姓。就这样,‘许郎秀’变成了‘张士忠’。”张士忠说,两岸恢复通信后,去台的哥哥姐姐们在信中依然称他“郎秀胞弟”。

  张士忠收到来自台湾的第一封信是在20年后,是二哥托一个德国华侨偷偷带来的。“信中说,他们先是到了基隆,后转移到台东的富岗新村。”他告诉记者,从那时起,富岗新村就被称为“小石浦村”,至今还保持着渔山岛的生产、生活习惯。

  通过德国华侨,张士忠陆陆续续给台湾的亲人寄去了一些石浦海鲜。“他们都非常想念家里的味道,其中就包括渔山岛的淡菜。”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开放探亲,去台村民陆续返乡看望亲人。1988年,作为第二批返乡同胞,张士忠的哥嫂四人回到了石浦。

  “阔别30多年,所有回来认亲的人都是带着眼泪的。”张士忠的大儿子张匡京回忆道,见面后,大姑妈一直拉着父亲的手,不停地用闽南语叫着“阿弟、阿弟”。

  那次重逢,他们一起回到渔山岛,在老家门口拍了很多照片。令人遗憾的是,张士忠的父母,却再没有机会重归故土。

  2013年夏天,张士忠在石浦遇到了一个象山长大的80后年轻导演,老渔民特有的爽朗个性让他对小伙子一见如故。张士忠的故事吸引了这个年轻人,他跟着张士忠从石浦拍到了台湾,不仅拍下了张士忠亲手准备家乡特产的过程,也拍下了一顿等待了几十年的海峡团圆饭。

  这个小伙子就是《相逢》的导演陈硕。“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这是陈硕最喜爱的《相逢》的一句文案,也从侧面诠释了他对《相逢》更像“历史剧”的理解。

  节目播出后,老人隔海相望、乡愁满满的落寞背影,看哭了许多观众。网友“你_是爱是暖是希望”这样写道:“一顿团圆饭是半个世纪的等待,今日一别不知此生何时才能再相见,食物的相逢见证了人的离散。”

[责任编辑:杨永青]

向艳梅:一路走来不容易

  “我是不会放弃(奥运会)的。”4年前在最后时刻落选奥运会,让女子举重69公斤级选手向艳梅失落许久,却没有让她就此消沉。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