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2014两岸笔会的两岸四地名家20日在海南保亭对话,他们“忆往昔”,认为两岸文化交流需要不断实践。
80岁高龄的著名作家王蒙称自己“属于全天候、抗干扰写作工人”。笔耕60载的他说,两岸从很早开始就互相介绍作品。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在1979年6月《当代》杂志创刊号刊发。“大陆也向台湾输出了很多文学作品,我也给过季季老师稿子。”
“两岸的艺术家来往非常多,不受限制,不带任何色彩。”王蒙说,“我在家也接待过许多朋友,像郭枫、琼瑶、平鑫涛。在大陆见到了白先勇、余光中。台湾的旅美艺术家李安的电影,在大陆火得不得了了”。
台湾著名作家季季认为“两岸交流需要不断的实践”。“台湾的《中国时报》有个重要的文学奖叫时报文学奖,1988年,我在时报文学奖的征文办法里把大陆作者纳入进去。”
“所以在1988年,就来了非常多的大陆作者的作品。1988年小说和新诗的首奖、小说的推进奖三个大奖都被大陆作者拿走了,这是开创性的一件事情。”季季说。
因为工作的关系,季季常常到大陆出差、约稿。“我也会介绍台湾的作家到大陆来发表、出版。”季季说,从文化交流这件事来说,从1987年一直到现在,我一直都在实践这件事情。
“华文创作,不管台湾作家或是其他省份的作家,以他们所生活的背景、人物来创作。以前由于隔阂的状态,我们不了解各省份的人过什么样的日子,他们心底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渴望和想象。可是通过文字和创作,我们慢慢了解了。”季季说。
海南作家蔡葩不久前去过台湾,她在现场动情地唱起了歌曲《我们都是一家人》。
“从小特别希望到台湾去看看,以前都是通过想象、图书,来想台湾是什么样子的。盼了40多年终于到了台湾。”蔡葩说,“海南和台湾的文源特别相通,看到台湾原住民的歌舞艺术、习俗、图腾,都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海南岛。到了台湾,让我有寻找到亲人的感觉。”
香港著名画家王秋童说,“台湾跟海南民俗性、文化性是共通的,在大中华文化圈是一体的。名家的交流在逐步加强,可以在民间的交流更宽容一点。”(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