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铁马去 楚风汉韵长
战国彩绘鸟纹漆盘。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供图
东汉嵌松石镂空龙纹金带扣。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供图
春秋三足羊首铜尊。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供图
楚国是先秦时期重要的诸侯国,自先祖熊绎立国江汉以来,延续800余年,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楚国在江淮流域的经营长达400多年,最后的国都位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安徽境内以寿县为中心发现了大量楚文化遗存,为了解楚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走进位于寿县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楚国的精彩故事,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也将包容开放、大胆创新的楚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青铜重器彰显高超工艺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寿县新城区寿春城国家考古遗址范围内,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2022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建筑彰显楚人“四方筑城”“荆楚高台”的建筑理念,以灰、白、红为主要色调,既有巍巍古风,又具现代气息。“博物馆珍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常远霞介绍。
馆内设有“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安徽楚文化”陈列包括序厅、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5个单元,重点展现楚国经营江淮的400余年。
在“安徽楚文化”陈列入口处,放置着一件庄重大气的青铜鼎。“这叫‘楚大鼎’,又名‘铸客大鼎’,原件保存在安徽博物院,这是按照1∶1比例复制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专家许建强说,楚大鼎出土于原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楚幽王墓,重约400千克,是迄今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青铜圆鼎,体现了楚国高超的铸造工艺。楚国青铜器源自中原,以装饰生动、富于变化闻名。
楚国东进江淮的过程中,先后消灭群舒、蓼等方国,并与吴、越、蔡等国长期对峙、博弈,促进了区域文化交融,衍生出江淮地区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春秋时期的鹿首铜盖鼎、三足羊首铜尊均为舒国文物。鹿首铜盖鼎器身略似鹿状,鼎口一端呈鹿首状隆起,鼎腹一侧饰镂空扉棱,与鹿首相呼应,构思巧妙。
三足羊首铜尊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盖呈圆形扁平状,正中间置一桥型小钮,边缘一段半圆弧形豁口卡住羊颈部,另一端向外延伸,略呈扇形并下斜,象征羊尾。腹身一侧外凸成羊颈状,口沿上部铸成羊首,颈与尊腹相连。此尊造型生动、独特,在同类器物中实属罕见,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7件“镇馆之宝”之一。
1955年发掘的蔡昭侯申墓是寿县重大的考古发现。墓中出土文物584件(套),大部分为春秋晚期蔡国青铜器,多件器物铸有铭文。其中,豆、鉴、盘、匜、尊、簠等器型源于中原地区,或稍有形变;鼎、敦、缶等与楚国青铜器形制相同。
展厅里有寿县出土的“蔡侯申”升鼎。此鼎无盖,侈耳敞口,束腰平底,腹周壁饰云纹,腹内有6字铭文标明主人身份。升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系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只有国君级别的高级贵族才能使用。蔡昭侯墓出土7件形制相同的升鼎,属配套使用的一组列鼎,与蔡侯申的身份地位相匹配。
寿县寿春镇西圈战国墓出土的越王“者旨於睗”剑是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所藏青铜兵器中最珍贵的一件。此剑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剑纹格上的鸟篆文“者旨於睗”表明剑主人为越王勾践之子鼫与。此剑入葬蔡国贵族墓中,反映越灭吴后越、蔡两国的友好关系。
战国兽耳蟠虺纹铜方壶出土于寿春城遗址,是楚国青铜器精品。此壶方口,长颈向下内束,鼓腹,底内收,方圈足底座。颈部两侧置一对兽形耳,兽首向外,作爬行状,前足各衔套一环,环上饰斜角云纹,兽身和四足分别饰鳞纹和细毛纹。壶身饰蟠虺纹、凸弦纹、“十”字形凸棱纹等。
金钣启节再现楚国繁华
一面由金钣组成的三角形金山,在灯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这些都是寿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楚国金钣,即楚国的货币,又称‘郢爰’金钣。”许建强说,“郢是楚国都城的名称,爰有3种释义,分别为交换、价值单位和称量的意思。”金钣略似龟板状,一边宽,一边稍窄。此外,还有楔形金饼、圆形金饼等不同形制的金币。爰金是楚国独有的黄金货币,受到各诸侯国欢迎,使用范围广泛。
鼎盛时期的楚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国南方,有“楚地半天下”之说。发达的工商贸易为楚国称雄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57年出土于寿县寿春镇邱家花园的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所用的免税通行凭证,分为舟节和车节。金节用铜铸成,表面以错金工艺镶出文字。节文记录了从鄂地到楚都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与船只的配置、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其中,车节节文规定,一次最多通行50辆车,一年内往返。鄂君启金节反映了江淮地区与楚国中心区域交通商贸联系紧密,为研究楚国税制、符节制度、商贸活动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金节原件分别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展厅里展示的是复制品。
“鄂君启的商贸船队不仅能到达长江以南的湘资沅澧等较大的水系,还能深入楚国边缘地带桂东北的支流,由此可见楚国疆域广阔、商业繁荣。”许建强说。
楚国漆器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寿县双桥镇出土的战国彩绘鸟纹漆盘,外髹黑漆,内髹深褐色漆,并以红、黄、白三色漆彩绘纹饰。盘中央绘有两只呈环绕状的黄色凤鸟,两鸟之间绘花卉。向外为一周草叶纹带,再向外是一周红漆勾线“S”和点纹相间的纹带,最外围饰一周花鸟纹带,盘沿用红漆绘制点线相间的纹带。此盘画工精细,色彩艳而不俗,是战国时期罕见的漆器珍品。
楚国迁都寿春后,寿春很快成为拥有数十万人口的繁华都市。馆藏附加绹纹圜底大陶瓮、矮柄灰陶豆和灰陶盆等文物,反映了楚都寿春的市井生活。附加绹纹圜底大陶瓮可以容纳数百斤粮食,说明当地人口大量聚集。绳纹陶井圈反映了古人的制井工艺——沉井法,这种方法至今仍应用在交通设施建设中。
楚风汉韵传承不息
秦楚之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战国时期,两国文化在斗争中不断碰撞交融,互相影响。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秦统一六国后,历二世而亡,被汉王朝取代。汉王朝的建立者刘邦出身于楚文化积淀丰厚的江淮地区,汉代思想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延续了楚国遗风。
“安徽楚文化”陈列第四部分展示了楚文化在信仰、美术等方面对汉代的影响。楚人信仰多元,祭祀之风盛行,汉代亦有各种巫术、方术、神仙术流传。汉代的漆器、丝绸、画像砖等在装饰题材上深受楚文化影响,延续了楚文化中以神话和自然为主的奇异内容和浪漫色彩。
“以馆藏汉代蟠螭纹铭文镜为例,此镜内外弦纹间用细凸线顺时针方向饰4组8条抽象卷曲缠绕蟠螭纹,基本沿用了战国时期楚国铜镜的纹饰,但又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两周弦纹之间有一周小篆铭文带,这在楚国铜镜中较为罕见。”许建强说。
西汉淮南国、东汉阜陵国先后建都于寿春,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在“寿县文明史”陈列中展出的东汉嵌松石镂空龙纹金带扣也是该馆“镇馆之宝”之一。此带扣用细如毫发的金丝焊接成8条龙的眼、嘴、须、爪及云纹等,再在龙身上镶嵌大小不等的金珠及松石饰物,精美华贵。纹饰采用镂空、隐现的高浮雕艺术手法,展现了螭龙腾云驾雾、若隐若现的状态,灵动而神秘,令人惊叹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审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