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济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还原数千年“清明上河图”
中新网山东寿光5月13日电 (孙婷婷 郝学娟)在源起济南泉群,东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河畔,自2020年3月15日起,百余名考古人员,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刷子,在4000余年河水冲击形成的黄土沙滩上,让龙山时期、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人类生活形态,穿越时空,在此“重现”。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已经在胥家村南遗址(墓地)埋头“刮”了一个月的沙土。这一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小清河北岸的遗址,截至2020年5月6日,共清理出龙山时期墓葬5座,龙山早期带二层台大墓正在清理中,清理唐代墓葬15座,龙山时期灰坑5个,清理面积达1千余平方米。
胥家村南遗址(墓地)的地层堆积显示,该遗址原始堆积为台地地貌,中间高,东西两侧低。开口据现地表2.6米左右,共分唐代、战国到汉代、龙山早期到晚期偏早三大文化层。其中,龙山时期小、中型墓中基本都出土随葬品,大型墓正在清理中,已清理出墓葬西侧二层台,陪葬猪下颌骨13具,陶杯、罐、鼎、鬶等器物多件。随葬器物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填补了高青地区龙山时期的发现空白。唐代墓葬,墓地规划清晰,都为砖室墓。东西向排列三排。尤其该墓地墓葬形制特色鲜明,“扇形”、“马蹄形”墓室为迄今为止山东唐墓仅见,“马蹄形”形制墓室带有明显的河北因素。
在刘文涛看来,对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挖掘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该遗址(墓地)是鲁北地区、小清河沿线为数不多的重要遗址。山东考古发掘的龙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数。本次发掘,对鲁北地区的龙山文化研究及相关文化的交流影响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该墓地的发掘还对研究唐代中晚期鲁北地区与河北地区的交流往来,藩镇格局下人员流动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形制、釉色多样,对鲁北地区散出瓷器断代都提供了难得的标尺。
沿小清河往东走大约9公里,是淄博市高青县花沟镇曹坡村。该村西南方向约1公里处,便是高青县曹坡遗址。该遗址是为配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考古调查勘探时所新见。遗址文化层堆积一般厚约0.8—1.5米,最厚可达2米以上,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龙山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均有人类活动。勘探情况表明,现小清河河道开通不会早于宋代,或能与历史记载有吻合之处,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支撑。
在博兴县北营遗址上的考古队员,年龄跨度从“50后”到“00后”,山东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张恒便是其中一员。30天的时间,这支考古队伍共揭露遗址面积800平方米,已发掘灰坑30余座,窑2座,水井1座,沟3条,墓葬4座。
张恒介绍说,此处遗址遗迹较丰富,以龙山和汉代遗存为主。汉代遗迹已发现灰坑10余座,沟3条,墓葬2座,水井1座,窑1座。其中Y1保存较好,结构完整;水井J1具有脚窝。发掘出的汉代遗物较多,以板瓦、筒瓦、砖等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另有少量陶豆、陶盆、陶拍、陶井圈等器物。
而龙山时期文化层堆积厚0.4—1.5米,目前已发掘灰坑10余座,墓葬2座,窑1座,在发掘区西部,发现疑似壕沟遗迹,下一步将进行解剖发掘。出土龙山时期遗物丰富,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石器、蚌器。陶器已修复近10件,器形有鼎、罐、杯、盆、器盖等,石器有铲、斧等。这些文化遗存为研究鲁北地区龙山时期的文化特征、聚落形态、社会生业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在寿光侯辛庄东北遗址,是宋金时期的盐业遗存。考古队员发现的可断代的器物极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件陶瓷片,具备宋元时期的特征。考古人员介绍说,从出土物成分分析,该遗址的功能不仅仅为单纯的制盐,极有可能是与铸造、修补煮盐工具有关的文化遗存。目前,莱州湾南岸地区仅在广饶及滨海开发区发现两处宋元时期铸造煮盐工具的遗存,该遗址的发现及发掘应该具有重要意义。
小清河流域地下文物资源丰厚,在进行文物发掘保护的过程中,工程用地区域共发现43处文物点,其中新发现35处。这些遗址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既有史前聚落、城址、墓地,也有制陶、制盐手工业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清理一批古代墓葬、房址、窖穴、陶窑和盐灶,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瓷器、铁器等珍贵文物。
工作人员表示,史前大型墓葬,周代高等级建筑等都昭示着这一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宋代以来黄河淤积及反复清淤文化层的揭露,验证了金代开通小清河以来的河道治理历史。这些成果对研究齐国早期历史、黄河文明、小清河流域变迁历史有重要意义。这些考古成果的保护展示,将助推小清河文化旅游带建设。
据了解,山东明确了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工程考古工作,整合全省业务力量,召集8家考古资质单位分为11支考古队参与“考古攻坚战”。目前,1处文物点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其余发掘工作力争在5月20日前完成。(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