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画书“玩”转数学 美国“新数学运动”经典作接地气亮相
中新网北京5月7日电 数学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却成为不少人的噩梦。错误的打开方式,“扼杀”了多少孩子的数学梦……
刚刚上市的《蒲公英数学图画书》(全37册)让人眼前一亮。该书并不要求读者预先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而是用图画呈现数学,用故事讲述数学,通过引入身边常见的生活实例、轻松有趣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结合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100多种精彩丰富的实验和互动游戏,深入浅出地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介绍给孩子。
这套书本身是美国“新数学运动”的产物,作为经典之作出版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由四十多位美国数学专家、儿童教育、插画家从各自最擅长的领域出发共同创作而成,其中还有汤米·狄波拉、洛伊丝·埃勒特、埃德·安伯利等多位荣获凯迪克大奖的著名插画家。书中更是渗透了现代数学观、教育观和儿童观,不是“按图索骥”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孩子去主动思考、发现,自主得出结论,真正理解并内化数学背后的原理,用数学去理解世界。
以“数”的概念为例,每天数数都要用到的数字,一开始是怎么被命名的呢?在《数是怎么来的?》一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把数字的发展历程分成了配对、比较大小、命名、排序和数数这五个阶段。随着作者娓娓道来,读者仿佛穿越回古代,和猎人一起观察森林里的动物,和牧民一起用小石子记录牛的数量,小心翼翼地配对,看看是不是所有的牛都回家了。
小读者穿越到这样一个探索和发现的历史过程时,对概念背后的道理就会领悟得更深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会明白“原来每一个数学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而是慢慢发展出来的“,从而感受数学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多是一种知识技能的训练课。抽象的数学公式,各种繁琐的计算过程,不断机械的重复练习,让最初的好奇和兴趣一点点被磨灭,陷入“听不懂”“跟不上”“越来越抵触”,甚至“反感恐惧”的恶性循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翔坦言,而把数学学习变成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的游戏,正是这套书的魅力之一,这是一套“独一无二的数学书,也是一套独一无二的图画书,展示了数学语言的精妙以及数学思维的迷人”。
同时,出版方邀请了五位国内数学科普、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翻译,译文更符合中国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数学学习习惯。同时还和中小学教育研究专家对这套书的主题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数与运算、测量、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代数、逻辑与规律;并对照国家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按孩子的年龄和年级给出了分级阅读建议,同时也建议家长保留弹性,因势利导。(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