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女作家刘厦:手虽无力拿笔却成为知名作家

2020年04月22日 11:31:00来源:燕赵晚报

  一双无力的手 一座有诗的厦

  石家庄女作家刘厦新书分享会真的很励志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写作,我会说:为了突破生命的困境,为了弥补生命的缺失。”4月18日晚,石家庄市作协主办的女作家刘厦新书分享会“阅读刘厦”在线上举行,这位坐在轮椅上的女作家这样总结了自己的创作历程。

  感人:手虽无力拿笔却成为知名作家

  轮椅上的她,手虽无力拿笔,却成为了青年诗人、作家。她没上过学,却考取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刘厦1985年出生于晋州,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其事迹被央视等媒体广泛报道。

  刘厦一岁时被确诊为“脊髓肌萎缩”。这注定了她和患有同样疾病的姐姐要终身与轮椅相伴。姐妹俩不能去上学,父母就在家里教,刘厦在家中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分享会上她说:“我的童年是很有优越感的,因为我们在家里自学,比学校的孩子学的早,而且父母会给我们买很多课外书,这让我在同龄人面前很博学。父母的爱,不仅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安全,未来的希望,对抗磨难的勇气,更给予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

  少年时刘厦就开始写诗,“我13岁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坐在我家大院子的中央,轮椅下面是平整柔软的土地,头上是安静又带着红光的天空。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悲伤,莫名的迷茫,那天我写下了第一首诗。从写下第一首诗起,我开始思考属于我的一些问题,因为有一些问题我必须独自思考。所以,我觉得从写作开始,我的灵魂才真正上路了。”

  随着病情发展,刘厦拿笔越来越吃力,身体也因为经常生病很虚弱。但这些都无法打消她对学习和创作的热爱。因为手无力,她没法写字,也无力操作键盘和鼠标。为此父亲买来语音输入系统软件和手写板,刘厦和姐姐合作,姐姐用手写板代替鼠标滑动点击,刘厦用麦克风输入汉字和指挥命令。刘厦在轮椅上坐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坐久了她的肚子会压迫得非常疼痛。她就利用在床上休息的时间看书和构思,每天晚上学习或写作到12点。

  刘厦从2003年开始发表诗歌和散文,并在《诗刊》《星星》《文艺报》等发表近600篇作品。诗歌《小村》获2017年河北作协举办的“美丽河北”征文大赛二等奖等奖项。散文《留在心中的对不起》获2015年中残联举办的“我的父亲母亲”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著有诗集《长草的时光》和散文集《遇见生命》。2019年出版的《遇见生命》入选河北省2018年重点创作选题。

  2012年刘厦还和姐姐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在2012年底开办了爱命运网络心理咨询工作室,已免费为百余名残疾人做心理疏导。

  分享:自我经验是写作的重要途径

  很多人喜欢刘厦的作品,著名诗人郁葱评价说:“她用一支热爱生命的慧笔以诗歌的形式留住了生命的热度,她的那种大彻大悟和坚忍不拔读起来令人十分感慨。” 评论家郭宝亮说:“某种意义上说,刘厦的文字不是墨写就的,而是残酷的生活本身馈赠给作者的一种生命自白和命运的喟叹……刘厦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她的心是阳光灿烂的,她用自己的纯洁的眼睛寻找光明。”有读者说刘厦的诗文朴实中升华出哲理,哲理中蕴含着生活的情丝,情丝里浸透着感恩和爱。

  也有人好奇,因为身体原因经常在家的刘厦怎样写作?写什么呢?刘厦回应说在她看来一个优秀的文学作者应该具备的三点特质。“第一、要对自我经验有自信,并能够认识到自我经验是写作的重要途径;第二、要有足够的觉察力和勇气,努力寻求内心的真实;第三、要做一个复杂的孩子,用最纯净的智慧去爱世界。”

  刘厦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人生,都潜藏着无限转化成文学之美和力量的可能性。“我没有经历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但我经历着属于我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我写作的宝藏……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也只有他自己能看到,我们需要的是,进入自己的角度,寻找更深层次的东西,便可以进入更广阔的领域,与更多的生命达成共鸣。”因此她从来不觉得缺乏素材,只烦恼自己能力不够,为此她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去大学听课、开心理咨询工作室、大量阅读,以及尽可能多的去接触更多领域等等,只为自己能有所提高。“只希望我不要太无能,不要辜负我的生命和我所遇见的一切。”

  幕后:石家庄作家将陆续上线开讲

  连日来,刘厦新书分享会也引发了业内外关注与点赞。对此省作协副主席、石家庄市作协主席程雪莉说,今后省会作家还将陆续上线开讲。

  “扶持基层青年作家,一直是石家庄市作协的重点工作之一。刘厦的散文集《遇见生命》出版之后,我们就想为她举办一场新书分享会。”程雪莉透露,他们从2010年起就开始关注刘厦,“十年来,刘厦把阅读和写作当作生命绽放的方式,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也收获了满园春色和蔷薇,已经从萌芽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次的分享会我们原本准备今年元宵节后举行。因为疫情一拖再拖,适逢‘世界读书日’前夕,就改在网上通过微信举办。也是市作协的一次有益尝试,为我们今后推出更多的本土基层青年作家,探索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网络课堂形式。”

  本报记者 黄蓥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