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观察:走好杂技的转型之路
走好杂技的转型之路(艺文观察)
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杂技艺术要创造性传承中国杂技的传统优势,将杂技的难与美、技与艺有机融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全国形成若干杂技演艺高地。
当今社会,世界杂技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崇尚原生态风格、讲求表演自然的“新马戏”以及融合高新科技与杂技创作新理念的表演“秀”,在全球演艺市场逐渐成为主流。毋庸讳言,这对以高难度技巧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杂技构成了较大冲击。
创作理念需升级换代
艺术呈现要综合多元
中国杂技人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从过去单一炫技的表演模式,逐渐演变为以杂技艺术为核、集其他姊妹艺术为一体的新型综合艺术模式,中国杂技在创新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舞台上相继出现《东方芭蕾》《俏花旦》等技艺俱佳的经典节目,同时不乏混搭、跨界、复合等形式多元的精品力作。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的杂技剧《天鹅湖》,巧妙地融东方传统杂技和西方经典芭蕾于一体。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时空之旅》和长演不衰、深受游客喜爱的《森林密码》等,成功地将杂技马戏艺术与当地文化特色结合,成为优秀的文旅融合产品。还有去年新创的热门红色题材杂技剧《战上海》,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演出亮相,显著提高了杂技的艺术地位与关注度。
纵观这些成功之作,无一不是创新了杂技表现形态,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杂技艺术的整体呈现更加综合多元,更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与审美取向。这无疑需要创作理念的升级换代。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杂技艺术,应该有意识地在创作题材、编创手法等方面进行革新,尤其是要创造性传承中国杂技的传统优势,将杂技的难与美、技与艺有机融合,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
让艺术与科技无缝对接
应当看到,中国杂技的整体提升,还需要做不少功课。其中首要的就是人才培养。
多元化的杂技艺术创作,对演员的综合舞台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成熟的演艺市场也迫切需要建设稳定的职业演员队伍。演员职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杂技界已经对此高度关注,在第三、第四届上海国际杂技教育论坛上,“职业化语境下杂技人才的培养”和“杂技职业演员应具备的综合素养”等都成为热点议题,不少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也展开了积极探索。此外,没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也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杂技马戏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演出市场的培育同样关键。多年的实践证明,杂技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城市文化环境,离不开经济水平提升、旅游业发达等各方面前提条件。如今,在上海、广州番禺等地已有较好的市场基础,但全国杂技演艺市场要形成规模化发展乃至完全成熟,仍需时间。
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杂技艺术的表演创新,高度倚重舞美道具研发与制造。近年来,一些囯际知名演艺团体将高科技手段引入舞台,使艺术创意借助科技力量得到更好呈现,大大推动了杂技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将杂技艺术本体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如太阳马戏团的《O》秀,用科技营造出将数十吨水搬上舞台又瞬间消失的奇观,《卡》秀则改变了“舞台是平面”的定律,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杂技在科技助力技艺、想象与真实无缝对接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许多设备、装置、道具等仍停留在相对传统的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舞台创意与高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业的连接环节还没有被打通,研发者不了解舞台演艺发展的需求,杂技从业者对高科技能够达到的效果及可行性也知之甚少,从创意到研究再到制造,三者之间缺乏衔接。从国际演艺发展大趋势来看,中国杂技演艺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内舞台技术整体出现根本性变化。倘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能够建立舞台演艺设备设施方面的研发机构,与委托单位按市场规律互相合作,产品受知识产权保护,假以时日,一定会推动中国杂技舞台技术的飞跃。
推动“全国一盘棋”
打造杂技行业产业链
时代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杂技艺术兼具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其行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由传统向新型的转变之路,也必将很快来临。
按照目前全国杂技团体的组织结构,院团既是艺术生产主体,也是市场经营主体,小而全,却造成了自我闭环,各院团演出的节目大同小异。这种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演艺市场的需求,行业改革势在必行。
理想的发展方向是“全国一盘棋”,建立起中国杂技演艺产业链。各院团和各机构在产业链中找准自身定位,在创意、制作、人才培养、节目编排、舞台研发、资本运作、市场培育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比如,有些地区杂技从业人员多,群众基础好,可专注于基础技艺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些地区某个特色项目具有很高水准,就进行深耕细作,做好技艺的传承、提升和创新;有些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比较成熟,资本筹措、市场营销、文化消费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先导优势,可专注于舞美道具研发与演出平台搭建。通过这种区块化分割和产业细化,打破原有机制的束缚,合力推动中国杂技艺术向更高层次进发。
中国杂技有着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着杰出鲜明的民族特质。中国杂技人一直在努力探索杂技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期待经过若干年的推动与发展,能够在全国不同地区形成若干杂技演艺高地,实现中国杂技的“华丽转身”。
边发吉 俞亦纲(作者分别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