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诗人刘章的创作带来的启示

2020年04月01日 10:03:00来源:光明日报

  “我就是诗,诗就是我,以诗为命”

  ——刘章的创作带来的启示

  2月20日,诗人刘章在石家庄病逝,引发文学界特别是诗歌界的深情缅怀。这不禁令人深思:他的创作留下怎样的启示?

  刘章是一个农民,他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在小学代过课,在山上放过羊,也曾任大队会计、副大队长。他在劳动之余,笔耕不辍,在《诗刊》等刊物发表了大量诗作,出版40多部诗集,他的《北山恋》曾获全国首届新诗奖,诗歌《牧场上》广为传诵。就是这样一个本色的农民,为何能在新乡土诗人群体中占有显著位置?

  刘章的创作历程,深刻地实证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个道理。他生活的上庄是燕山深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这里,他辛勤劳动,“除草田间,打柴山洼,昼日里黑汗白流不在家”,即使夜间睡梦中,也“惦记汗水浇的好庄稼”,所以在他的诗中“有来自他骨头和血肉的那些元素”。他以山乡为创作背景,从大山中挖掘真善美,写了大量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诗作。在他声名鹊起以后,也没有离开山乡,而是听从田间的意见在农村一待几十年,始终“乡音不改”“诗情不衰”。他认为“家乡的泉水是哺育我的乳汁”,要使作品“不失泥土味,不丢山石音”,就要深入和融入生活。所以,他的诗歌如同山中潺潺流淌的泉水,明冽甘甜,携着大山的精髓美质;如同山间的花香草绿,美丽淡雅,带着清新的乡野气息。可以说,刘章的诗歌是生活的给予。

  刘章的创作表明,爱心是创作的动力。一个诗人必须有爱心,有爱心才能使诗歌有温度、有热度、有力度,有高度。现在有些诗歌不近人情、不暖人心,就是因为诗人缺少对生活的爱心、对人民的爱恋。刘章是一个爱家乡的诗人,他有浓重的恋土情结和怀乡情绪。对家乡的热爱、对乡亲的挚爱构成了他创美的强大心理定式和审美心理结构。山水自然、风土人情,经过他爱心的同化、情感的灌注,变得摇曳多姿、神奇灵透,幻化为歌颂乡亲的诗句,或美化为夸赞山乡的诗句。尽管中年以后走入城市,但他的审美视域始终投注在山乡。他对这里仍是那样的眷恋、痴迷,因为这里是他生命的家园、精神的乐园。但在刘章的诗歌中,他的故乡已经不仅仅是深藏在大山腹地的小山村,而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化底蕴和美学风范的生存空间。乡亲也不仅仅是生他养他的衣食父母,而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这样,他的爱心就不仅仅是局限于某种狭隘的个人感情,而是上升为一种博大、深厚的爱恋。他一往情深地用乡音为人民歌唱、为祖国赞美,“乡音不改,我的诗情不衰/唱高山流水,向五湖四海”。

  刘章沟通古今,饱受中国诗歌艺术的熏陶与营养,在长达近七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他追求诗歌的大众化、民族化,追求新诗与旧体诗词的结合。他从各种诗体中吸纳养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为诗歌走入民众、繁荣发展,摸索创造出了一条新路。他长期以来致力于新诗与旧体诗的结合,也就是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他吸收现代鲜活的语言入诗,运用旧体诗的对仗、韵律入诗,如《燕山歌》《牧场上》继承了民谣短小明快、趣味盎然、言简意深的特点;《山行》《新绝句选》是五言、七言绝句的成功运用;《湖光》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借鉴了宋词元曲的长短变化、错落起伏的语势美;《田园牧歌》引元曲入诗,简洁明快,抑扬顿挫;《古句新题》集各种古典诗词的特色于一体,并融入新诗的美质美味,成为广为传诵的诗歌。他的创作拓宽诗歌的路径,增添诗歌的魅力,也使得其诗歌自成一体,在当代诗坛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刘章这位年届八旬的老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歌可以长存,他的“我就是诗,诗就是我,以诗为命”的创作态度,更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作者:杨 扬 杨立元 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