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范迪安:文艺高峰如何铸就?
文艺高峰如何铸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习近平文艺思想以总结中国文艺光辉成就和比照世界文艺发展经验的宏阔眼光,精辟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个论断把文艺创作繁荣的根本课题提到了文艺家面前,同样也使我们思考创造中国文艺高峰、凝聚精神力量这一时代课题。
古往今来,在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都是文艺创作高峰涌现的时期,以文艺名家和经典作品为代表,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光华。今天,时代精神就蕴含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之中,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创作出聚焦新时代、反映新生活、展现新风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回应,也是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探求的方向。这几年,文艺界在创作思想、观念和方法上有了新的自觉,涌现出一批新的力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机遇中,还缺乏对“高峰意识”的认识和树立,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浮躁”与“急就”,因此要提倡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在文艺创作中体现深刻的社会关切、现实关怀和思想追寻。要提倡文艺创作专注于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视野的广度、表达的精度,以扎实的文艺创作功底和深厚的文艺素养为“厚积”之基,在创作过程中锐意追求“薄发”之境,登广博之峰而造文艺之极。要营造一种远离功利影响、鼓励沉潜钻研的社会氛围,使文艺创作者克服焦躁,真正沉下心来,练功磨剑,创作出饱满而丰厚的“慢工细活”,打造文艺精品,以“高峰意识”朝向“高峰目标”。
文艺高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文艺家要苦练内功,政府则要加强助推。这些年各级政府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还缺乏整体观照,没能做好顶层设计,突出重点。例如,文艺高峰以经典作品为标志,我们期待各个文艺门类都涌现出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作品,成为社会普通认知的经典,就有许多方面还要加强。例如文艺文化主管部门要深入研究重大主题、现实题材的创作规划。目前虽然开展了一些,组织了几批创作,但系统性还不够,财政投入的力度也没有持续。另一方面,还要为优秀作品提供“打磨”“精练”的条件,现在不少舞台作品、音乐作品在艺术节和汇演中亮相后就等于告别舞台和屏幕,缺乏条件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继续打磨。我们都警惕快餐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深度阅读,使民族的文化感受力变得肤浅,这就要反复传播,推动对艺术佳作的深度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经典也是在社会传播中形成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更要通过政府支持的主渠道,把优秀作品送往国际艺术的主平台,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气象。
人才辈出是高峰林立的前提,艺术院校是人才队伍的基地,文艺创作的主力军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为艺术院校提出了根本任务。长期以来,艺术创作成果不算科研成果的做法制约了艺术院校师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本来就是科研过程,创作实践的成果与理论研究的成果同样具有科研的价值,一个剧本、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都凝聚着研究的心力。为此,建议艺术院校的主管部门转变观念,在哲学社科系列之外增加创作科研系列,建立艺术科研新机制,包括艺术科研项目遴选机制、艺术科研项目成果评价机制、艺术科研项目奖励机制等,将艺术创作成果、展览成果、表演成果等形成一套合理的成果类别体系,激发艺术院校创作科研动力,以此推动更多高质量艺术创作成果的产生,助推院校系统的文艺家攀登文艺高峰。
(作者范迪安 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