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医生”:心怀敬畏留住历史痕迹
中新社西安3月12日电 题: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医生”:心怀敬畏留住历史“痕迹”
作者 张远 党田野
“对我而言,多年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作意义非凡,并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室,58岁的罗黎如是说。在他看来,能与文物打一辈子交道是此生幸事。
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被誉为“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隐匿”着包括“书画”“金属”“陶瓷”等不同类别的数十个文物修复室,如同一个庞大的“文物医院”。
在“书卷气”浓厚的书画修复室,修复师邵永梅全神贯注地为一幅清代书画进行“清创手术”。她与这些残破的古代书画已相伴六载。一侧的白板上写着最近一次的书画修复方案,上面记录着“保护技术路线”“装裱格式、色系”等工作。
“为了防止书画滋生霉斑或掉色,修复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必须保持稳定。”邵永梅说,修复一幅书画作品大约要经历数十道工序,每一步都得按部就班。不同文物的修复时长不定,短则两三个月,长则需要数年。
每日工作伴随的嘈杂电磨声,让金属文物修复师马腾飞非常向往安静的生活。“干我们这个工作,巴不得每天回家都扎到书堆里,就为图个清静。”马腾飞笑称,翻看各种历史文物书籍不仅是爱好,同时也是提高文物修复技艺的“秘籍”。
金属文物修复工作相对复杂,根据不同文物的属性和状态,修复时需运用锤、钳、锉、刷、钻等“十八般武器”;给文物“祛斑、除皱”,尽管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日益成熟,但在文物修复师看来,自己的双手更值得信任。
在陶瓷文物修复室中,修复师程蓓正用工具不断打磨刚刚修补过的瓷盘。她身旁不远处残破的三彩马俑,将会在文物修复师手中恢复“风采”。
打磨、上色等工序被程蓓完成得有条不紊,从容的背后是她练习数年的付出。“陶瓷修复工作很细腻,所谓‘七分打磨,三分作色’。”程蓓说,为了完美还原文物的神韵,回家后一有时间便练习雕塑,找找感觉。
今年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黎在此工作的第31个年头,至今已修复过数百个文物。“我们做文物修复本身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它既要‘修旧如旧’,又要带有可辨识性。”罗黎说,如何让专业人员能够识别出文物的修复痕迹,同时又让观众看不出来,是每次文物修复时都会遇到的“纠结点”。
对于文物修复工作,罗黎心存忧虑:“文物修复需要大量人才,可实际上能够专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学校和机构并不多。从对历史负责的角度来讲,把这项工作做好,意义重大。”
“因为心怀对历史的敬畏,所以越干越胆小。”这是文物修复师们常提到的一句话。对他们来说,努力留住历史的“痕迹”,是每位“医生”必须坚守的职责。(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