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话周国平:学语文能力比知识重要 坚持写日记受益匪浅

2018年01月08日 08:45:00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5日电(汤诗瑶) 1月4日下午,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民进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走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与学校师生畅谈读书,共话阅读。活动上周国平、朱永新与学生们探讨语文学习的意义、阅读在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身为多篇文章被收入语文课本及各级试卷的当代作家,周国平说:“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有根的人;语文课要学习的绝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

  观察当下语文教学:能力更重要

  “答语文考卷,我才拿了69分”

  2017年春末,长江新世纪推出周国平新书《对标准答案说不:试卷中的周国平》,被誉为是“一份语文教改的意见书”。周国平从这本书的创作初衷说起,与现场的中学生们分享了他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周国平的作品入选语文课本有6篇、读本有13篇,并有多篇作品被编成语文考试题,如《家》《面对苦难》等。一定有不少同学好奇,这位著名作家若是回答考卷能拿多少分?“曾经有一个学生,就我的文章让我自己做一做,最后按标准答案评分,69分,他很高兴,说比他还低。”周国平笑言。

  这个在学生们看来幽默的现象引发了周国平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他认为知识是融化在个人本能里的,“我们现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定位为一门知识,是定位错了。语文绝对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能力。那些考卷基本上语文就是靠两类东西,语法修辞和论证方法。这些问题我也答不上。像这种语法修辞、论证这些东西,这方面的知识要不要?要,但是我说这方面的知识实际上都是默默的领会,谈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是靠这些知识写出好文章来的,写出好文章的人他不一定能说出这些知识来,但是这些知识是融化在他的本能里。”

  谈语文课的使命:加强母语训练与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绝对不是为了培养作家”

  如果抛开语文阅读理解这些“应试”的东西,语文课究竟要学什么?周国平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他的回答。“语文课的使命有二:第一是母语学习,训练听说读写能力;二是提高人文素养。”

  周国平认为在一定意义上,爱母语就是爱国。“母语是民族最重要的特征和精神纽带,中国的文化传统就保存在用母语记载的典籍里,母语让一个人有根。所以,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我们变成一个有根的人。母语学习的过程中会提高人的心灵感受能力,头脑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素质。”他更是指出,语文课要学习的绝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

  谈阅读写作:真情实感的写作从写日记开始

  “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是写日记”

  面对台下的中学生观众,周国平称青春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阅读习惯和品味确立的时期,将伴随他的终生。谈到写作经验时,周国平认为写作要诚实、准确、简易,他反对平时积累好词好句写作时生搬硬套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是写日记,“我第一本书发表时是41岁,但我5岁就开始写作,就是写日记。高中开始,每天不落两件事——读课外书和写日记。那时候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当作家。我之所以是我,就是有这些经历和思考,这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最后成为作家,是歪打正着。”

  此外,周国平还给同学们提出了“功夫在书外”的建议,用阅读唤醒自己内在的思考,“很多书实际上对读者而言仅仅是外在的一种知识,书本能不能从知识转换成智慧?关键在于要有自己的心灵体验。”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据统计,现在每年我国约出版40万本新书,在这些书中,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实则少之又少。在纷繁复杂的书海世界里,学生们如何挑选好书?周国平主张“第一手资料”非常重要,虽然市面上有不少解读名著、解读经典的畅销书,但只有真正静下心去读原著、读经典才能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