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体育交流机制化20年:让体育精神凝聚两岸民心
12月的台湾,阴雨绵绵,到处是湿冷的空气。而在体育场、运动馆乃至城市的大街小巷,却热闹非常。大陆金牌教练员运动员进入各地校园、两岸马术运动员竞技于新北马场、近百名来自上海的马拉松选手奔跑在台北的街头……两岸体育交流在2017年年底掀起了一波高潮,使两岸体育交流机制化的第二十年圆满收尾。
高层引导,常来常往20年
12月3日,在台北市立大学柔道馆,大陆金牌教练员运动员参访团柔道交流专场正在举行。十几名台湾的柔道教练和优秀选手正跟中国国家队柔道金牌教练傅国义切磋学习。“他带来的很多理念和技术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每次跟傅教练上课都要消化很长时间。”说起这两天的交流经历,台北市立大学柔道队教练王沁芳显得很兴奋。曾多次到大陆部分省级柔道队交流的她对这次参访团期待已久,短暂的交流并不能让她觉得解渴,她期待两岸奥委会能促成明年的参访团交流。
“两岸体育交流是个常来常往的过程,大家见面都像是老朋友,像这样的交流今后肯定还会继续。”中国奥委会竞技体育部副部长、大陆金牌教练员运动员参访团团长杨善德在活动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11月30日至12月5日,杨善德带领6个项目的11名教练和运动员组成的大陆金牌教练和运动员参访团访台,此时距离1997年第一批参访团访台整整20年。
“1997年1月,为推动两岸体育交流的持续健康发展,两岸奥委会共同发起了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促成的第一个交流项目便是大陆金牌教练和运动员访台。”此次参访团抵台,恰逢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建立20年,杨善德回忆,首届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的举办,开创了两岸奥委会更多的对话与合作空间,确立双方奥委会来年互访的交流项目与机制。杨善德指出,两岸体育交流座谈会每年在两岸轮流举行,标志着两岸体育交流迈入了规范化、机制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自1997年起的“三来三往”到现在的“六来六往”,两岸的互访交流项目渐渐增多。交流项目也从竞技运动拓展到大众体育等方面。中国台北奥委会主席林鸿道依然记得,2015年大陆全民健身活动展示交流团在台湾掀起的《小苹果》旋风,至今仍然深受台湾民众喜爱。林鸿道表示,这些年从两岸的体育行政人员到专业领域,从座谈式的交流扩及既深且广的专业研讨会,还有武术、体操、花样滑冰及跳水与水上芭蕾的来访表演,体育交流可说是目前两岸各项活动交流最频繁、最顺畅的项目。
基层互动,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高层交流机制的建立,有效引导着两岸单项体育协会、地方体育组织、各项目运动队运动员教练员间的密切交流。2012年,台北市与上海市在双城论坛上签署《台北市与上海市体育交流合作备忘录》,自此双城在体育领域展开密切交流合作,成为两岸基层体育交流的典范。
今年8月25日晚,正值台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在台北·上海移训运动员联谊会上,来自上海的花剑运动员陈婷怡显得格外开心,她终于见到了两位暌违许久的宝岛小伙伴——在本届世大运代表中华台北队参加击剑比赛的程昕和陈令翊。“这是我第一次来台湾,不是为了比赛,而是来给她们加油打气来的。”陈婷怡解释道。5年前,台北体育局安排运动员到上海“移训”。上海方面选派优秀教练带训,两地运动员同吃同住同训练。陈婷怡和程昕、陈令翊就是从那时起结成了好姐妹。
像陈婷怡和程昕、陈令翊这样的友谊在台北与上海的年轻人之间并非个案。自2013年以来,台北已经有4批526名运动员和74名教练员到上海参加移训。“移训”项目涵盖田径、击剑、体操、游泳、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15个运动项目,这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有8名运动员就曾经到上海参加过“移训”。
尽管此次参赛止步团体16强,程昕仍非常感激上海教练员给予的帮助。“大陆的训练强度和难度相对较大,我们一开始过去有点吃不消。但看到大陆队员都坚持,我觉得不能输给她们,就这样相互砥砺,一起提升。”程昕说,“如果在赛场上碰到,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
台北市大理高级中学校长杨广铨长期参与台北·上海运动员移训项目。“两岸年轻人同文同种,很容易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共同语言,建立友谊。”他表示,经常看到两岸运动员通过书信、微信或其他社交媒体保持着热络交流,让他很欣慰。
携手合作,共享体育荣光
两岸教练运动员之间的频繁交流不仅拉近了两岸民众心与心的距离,也促进了两岸竞技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得知大陆金牌教练和访问团要来台湾,台湾田径协会副秘书长兼训练组组长邱为荣力邀大陆田径教练陶剑荣、短跑运动员谢震业到台北市立大同高中,与来自台北、彰化、桃园等地的10位田径教练和20位优秀青少年选手做两天专项研习。“像这样的交流机会非常宝贵,对我们的训练观念和技巧都会有巨大帮助。”邱为荣时常带队到福州、昆明、大连等地训练,往返大陆最多的一年超过了10次。他说,大陆各省的训练环境、系统性、专项性都比较强,对台湾运动员整体提升帮助很大。他介绍,在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出彩的男子跳远林家颢、男子铅球林佑霆、女子400米接力方安琪都曾到大陆移训,效果非常显著。
更明显的成果来自台北与上海的合作。台北市体育局局长蔡培林介绍,在台湾地区的运动会上,台北市从6年前全台第五名、第六名提升到现在第一名、第二名。难能可贵的是,在2016年7月12日土耳其举办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在上海移训的选手获得1金2银1铜的优异成绩。甚至在刚刚结束的台北马拉松上,蔡培林也将一个月前在上海马拉松上学到的好做法复制过来。
同时,在今年12月3日落幕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中,北方工业大学棒球队击败台湾众高校参赛队伍赢得冠军。获得比赛“最佳打击”称号的台湾世新大学选手赖冠璋对大陆选手的实力颇感惊讶:“他们个人技术稍弱,但团队配合和精气神都非常棒。”原来这秘密就在廖冠程和连庭玮身上,作为北方工业大学棒球队中的骨干,两位来自台湾的球员既当选手又当教练,通过长期训练,带动了身边的大陆同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两岸体育交流的成果是惠及双方的。”杨善德表示,台湾不仅在棒球、垒球等运动上有突出优势,在运动医学、体育场馆管理、体育社团发展上的经验也让大陆同行受益匪浅。
“中国人过去被叫做‘东亚病夫’,那时有句口号叫‘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所以体育对中国人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尽管当前两岸体育交流成果丰硕,但关注两岸体育交流多年的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服务事业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刘宏裕仍感不足:两岸运动员携手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太少了。雅典奥运会共设8枚跆拳道金牌,当时一起训练的两岸运动员共夺得4枚;两岸网球名将彭帅和谢淑薇组成的“海峡组合”征战7年共获得12枚金牌……提起两岸运动员曾经携手夺金的那些佳话,刘宏裕反倒有些惆怅:“以台湾现在的政治气候,体育界也不会再是净土,‘海峡组合’还会有吗?”(记者 冯学知)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