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跨年晚会:少了“抢明星”多了“拼文化”

2018年01月02日 14:23:00来源:光明日报

  2018新年将至,央视及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也即将与观众见面。前些年,跨年晚会大多以欢唱、娱乐为主,卫视跨年之争可谓火热,还出现“砸钱抢明星”现象。这两年,跨年晚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不再只是明星大拼盘,还有各种文化元素的呈现。今年各电视台又会有哪些新意和看点呢?

  今年,央视展现了非同一般的眼界与洞察力,在晚会中大胆创新,对2017年度社会现象进行回顾总结。江苏卫视以“让幸福照亮你”为主题,给人以温暖跨年的直观感受。四川卫视则用“非遗”寻求差异化……各大卫视不再“烧钱”拼明星、拼流量,而是在娱乐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内涵,让跨年“狂欢”在有意思的同时更有意义。

  文化破题:为“跨年”符号注入更广泛的内涵

  跨年晚会发展至今,早已超越了最初歌舞晚会的意义范畴。为了体现差异化,不少卫视平台在策划跨年晚会时都开始采纳更广泛的文化主题作为突破口。

  今年各大卫视跨年的主题定位明确,特色显著。央视以“长知识”作为今年晚会的主要特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阅兵、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超级工程“复兴号”通车等2017年大事件将在央视新年晚会中提及。同时,央视还邀请了2017年国家大事件背后默默奉献的人,以中央媒体的视角感谢每一个伟大事件背后的平凡英雄,或是当事人亲临晚会舞台分享个人经历;或是由实力明星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或是由“央视号”搭载主持人重返大事件现场讲述启航故事……通过不同的表演形式,呈现一台生动丰富的“长知识”晚会。

  与央视异曲同工的是浙江卫视推出的“2018思想跨年盛典”,将提取“科技、未来、年轻、机会、成就、幸福、困惑”等年度关键词,并邀请各行各业观点独到、观念新潮的人作为演讲人,在跨年的舞台上盘点和梳理2017年的各种社会现象。

  与前两者不同,今年再次获得跨年直播牌照的四川卫视则用“非遗”走出自己的差异化之路。将四川非遗艺术表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赋予了跨年晚会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求新求变:用诚意奉献有品质的跨年盛宴

  今年各大卫视的跨年晚会无论是嘉宾还是舞美,种种细节之中都体现出求新求变的意识。

  央视今年的嘉宾阵容格外“走心”。在已曝光的晚会嘉宾名单中,众嘉宾被分为“国”“家”“情”“美”四组。央视新年晚会总导演吕媛表示:“其实我们最初的设想就是把这个平台交还给人民,让普通百姓在这个平台上发表他们一年的感慨与新年的愿望,我们精选2017年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感谢的人,让他们带着独特的经历与梦想,在晚会里跟大家分享。”此次央视选择在晚会中将娱乐与文化结合,可谓一次大胆创新的尝试,同时也展现了央视独到的眼界与洞察力。

  除了嘉宾“走心”,在舞美的编排上,各大卫视也是尽出奇招,例如四川卫视跨年晚会舞台设计融合了具有四川特色的熊猫形象以及具有人文温度的川剧等文化符号。不仅如此,四川卫视还将现实中的熊猫磁悬浮列车搬上了舞台,向观众充分展示四川元素和新科技成果的完美结合。另外,湖南卫视跨年晚会则摒弃了传统的单面舞台,用更为开阔的四面舞台取而代之。东方卫视的跨年晚会将启用旋转机械台、环形投影幕等技术,用多项舞台高科技带领观众跨年。

  十年沉淀:电视人对跨年意义的再思考

  跨年晚会的电视传统已经延续了十几年,在这期间曾一度出现十几家卫视扎堆“狂欢”,节目形式与舞台效果颇为相似的情况。观众们只是追着自己喜欢的明星不停换台,一晚跨年夜过去,记住的只有明星大咖,而未必会在意播出平台,更谈不上收获更多意义。

  经过了十几年的沉淀,观众对各大卫视跨年节目的评价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的需求已经从以往对明星阵容的要求逐渐转移到对视听感受和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在今年的跨年晚会筹备过程中,人们看到多家卫视正在拿出诚意和情怀,走出与往年不同的“清流”之风,力争在营造欢乐祥和氛围的同时彰显情怀、普及文化,实现有娱乐与有内涵的同步前行。

  央视作为国家大台,更是肩负着国家媒体责任,此次将“启航2018”作为央视新年晚会的主题,以大气之姿领航,汇聚顶级资源,在创作源头上精益求精,做到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从而让晚会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吕媛在接受采访中表示:“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跨年晚会,这是一个有情感的跨年晚会,这也是一个有情怀的跨年晚会。”四川卫视跨年演唱会执行导演何龙表示:“我们希望让大家看到,跨年演唱会的欢乐背后也可以是有意义的。”

  无论是央视的“长知识”,还是四川卫视的“非遗”,都向我们展现出跨年晚会背后这些电视人的时代情怀。以他们的这些尝试为代表,我们也看到了在“狂欢”背后,新一代的电视人正在努力让跨年盛宴不再“娱乐至死”,而是注入更深刻、更广泛的文化内涵。(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杉)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