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造就新青年 用科技和文化自信点亮新未来
在中国首届“互联网+”青少年发展大会上,一座棕红色漆就展位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没有机器人、3D打印、VR科技的炫目,只有画卷透出的石墨味,古筝吐出的绝调,黑白子轻敲棋盘的声响,在热闹的场馆里散发着宁静与深沉。
12岁的小治洲在父母眼里是个“超时尚”“懂流行”的二次元孩子,会B-Box、爱听嘻哈,舞台上的他大胆、自信,潇洒地一转身,把外套甩出一道银光。
8岁小雨晴是个小诗人小作家,路过门前树下,文思泉涌:“秋雨和我为伴,那么温柔,那么清脆,但有时它也会怒吼,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一个灿烂的微笑。”
6岁的小宇一脸认真地沉浸在“黑白世界”中,拈起黑子的小手在空中悬了老半天。当成功赢下一局后,眉头一下就舒展了,咧着嘴与老师击掌。
......
这个时代的孩子不一样了,小治洲的妈妈说,他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更多,眼界更广,敢于表达,一句话一个动作常常让人惊喜。
新一代青少年儿童正置身于什么时代?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华夏的千万青少年儿童是中国梦的生力军,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咛嘱咐: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正在从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领域,为青少年一代提供关爱和支持,不遗余力服务青少年的成长。
一根网线连接全球 互联网让新一代“瞭望”世界
如果说,上一代是通过书本了解了这个世界的一角,那么这一代则是通过互联网环顾了这个世界一圈。新时代为青少年搭建的最瞩目的舞台之一就是互联网的大舞台。
21日,在“奋进新时代 逐梦心征程”——中国首届“互联网+”青少年发展大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指出,当代青少年一出生就置身于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是他们“放眼看世界”的必经桥梁。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方面均与互联网有密切关系。
小治洲的妈妈对此感受深刻,在孩子嘴里“哼哼唧唧”念叨之前,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嘻哈和B-box。“孩子模仿能力强,看到网上的各种视频,就跟着学了起来,特别喜欢。”在小治洲妈妈眼里,互联网源源不断为这一代的孩子提供养料,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成为更有个性的自己。
而对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工作了4年多侯女士来说,互联网对教育的改变举足轻重,让教育更加便捷、普惠,优质教育“触手可得”。
她还记得,自己小学5、6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当时互联网并没有广泛普及,没有互联网和教育的高度融合,更别提在线培训机构,想要学英语必须走30分钟到培训班。冬天,东北温度低到20、30度,侯女士小小的身影就在雪地里一深一浅地踩着,走到教室已冻得小手小脸通红。
如今,看着4、5岁的孩子通过1根网线就能跟北美的外教1对1练口语,了解国外的文化习俗,侯女士感叹:“我很羡慕现在的小孩,有了互联网,学习比以前便捷太多。”
互联网不仅让1对1的个性化优质教育变成可能,更是促进了教育的公平与普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之际的话语: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5年来,党和国家为了“同蓝天,共教育”的目标,在网信事业的发展上迈着坚定的步伐。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6%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8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5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768万台和1026万台,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既学书本也行走天下 素质教育让新一代知行合一
互联网是手段,把稳教育的方向才能让舞台根基稳健。中国的教育应该走什么道路?在2016年的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今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小雨晴妈妈吕女士眼里,素质教育需要让孩子走出课堂,在课堂外感受自然与人文。每每假期得空,小雨晴妈妈便带着孩子游走中国大地,东三省、杭州、南京各地印上了大小两个脚印。
“去秦淮河,在秦淮河的小船上,你再想到‘夜泊秦淮近酒家’,才能体会到那种意境,印象会特别深刻,永远都忘不掉。”吕女士把课本里的诗意编织在雨晴的眼前。
除了父母家长将孩子主动带到大自然体会,如今,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服务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课后三点半”、steam教育、营地教育、游学让新一代青少年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素质拓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而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营地教育会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从事营地教育工作的朱璐告诉未来网记者,营地教育是一种室外的教育,让孩子走出去,接触自然。
“这其中,一方面孩子会面临挑战,尝试他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另一方面,在营地他们可以认识很多的朋友,建立起与各种人际关系。回到生活中,对于社交是很有帮助的。”朱璐在工作中看欣喜地看到营地教育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很内向,当活动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变得很热情,性格也更加活泼了,这就是营地教育的魅力所在。”
永葆文化自信 让国学蕴育民族力量
在借鉴国外的Steam教育、营地教育,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的时候,不少人担心,新一代青少年把目光指向国外,“瞭望”了世界,可还记得回归中国文化?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是围棋落子的沉着冷静,是浓墨渲染的流畅磅礴,是琴瑟和鸣的悠扬远唱,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方血液。
在中国首届“互联网+”青少年发展大会上,一座棕红色漆就展位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没有机器人、3D打印、VR科技的炫目,只有画卷透出的石墨味,古筝吐出的绝调,黑白子轻敲棋盘的声响,在热闹的场馆里散发着宁静与深沉。
“不只是书法,更是书道和文化。”该国学文化展位的王老师对此这样解释道:“学习书法,不只是学习书法,也要学习很多跟书法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写一个字,你觉得你这个字好看,但说不出哪里好看。横平竖直是一点,文字里包含的历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老师说,写一手好字对文化的传承和个人内涵的养成很重要的,老师教写字,既是传递汉字之美,也是传递中国文化传统之美。
文化是民族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传承中国文化,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带着自信与张力,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着东方之美。(记者 廖瑾 赵亚超 周鑫)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