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星记”掌门人:14岁学做扇 一做就是40多年

2017年11月30日 08:29:00来源:钱江晚报

  “王星记”掌门人孙亚青

  14岁学做扇,一做就是40多年

  尹维纳 陈铖 王建华

  “王星记”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王星记”扇素以精湛的技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享有“杭产三绝”而名扬天下,制扇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钱报记者近日走进长板巷118号,专访到王星记的掌门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孙亚青。

  14岁开始学做扇

  一做就是40多年

  作为“王星记”的灵魂人物,孙亚青被“王星记”上下尊称为孙大师。孙亚青14岁开始学做扇,一做就是40多年。“那时,我还是个大姑娘,在杭二中读书,‘王星记’扇厂坐落在杭州市繁华的解放路上,这里离我家和杭二中很近,小伙伴们总在厂里的车间玩,所以有机会看到女工巧手制扇的场景。”孙亚青自打那时便爱上了做扇子的行当,从“王星记”厂里领回了加工活儿,虽然并不复杂,比如为铁皮扇折面,替舞蹈扇粘贴红绸,但这些活儿都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1976年,18岁的孙亚青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王星记”的一员。

  孙亚青天生是个干活的好手,一进厂便抢着最累的事情做。她虚心好学,特别爱钻研,制扇技术一天一个样。那时,“王星记”扇子共有15个大类,孙亚青很快就学会了4大类、各个品种的主要制作工序,比如白纸扇穿面、铁皮扇折面、舞蹈扇拓绸,还有檀香扇拉花等。

  拉花是做檀香扇里最难的

  也是孙亚青的拿手技艺

  说起拉花,这是孙亚青的拿手技艺。刚进厂,时任技术厂长的俞剑明便把她送到苏州制扇厂,专门学习檀香扇的制作技术。“拉花”是檀香扇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技术。在薄薄的檀香扇骨上,用钢丝拉出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小孔,组成精美的镂空图案,镂空越多,难度越大,做这一道工序的艺人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年的练习。

  其中,“拉花”的拉弓要用毛竹自制而成,不能使用现成的钢丝锯,而是使用三毫米的钢丝,需手工敲齿,且按不同角度敲上5次方可使用。“工具是我们自己做,使用工具也是我们自己,这是活着的技术。”孙亚青告诉钱报记者。

  “拉花”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同样也是力气活。“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一天练习下来,往往手指手臂酸痛不已。”孙亚青说。然而这活她一干就是12年,也让她的两条手臂变得粗细不一,右手明显比左手粗一圈。

  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作为“王星记”的代表,孙亚青也被确认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孙亚青还获得了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4年,“王星记”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从设计到选材到制作

  小小折扇都颇用心

  杭州是中国生产折扇的名邑,自古以来便有“杭州雅扇”之美誉。很多来杭的中外宾朋在赏西湖美景的同时,也会希望拥有一把“王星记”扇子以作纪念。

  每当中外贵宾光临,厂里必定安排工人现场表演制作工艺。1979年,西哈努克来杭州访问时,便参观了王星记扇厂。当时,技术高超的孙亚青奉命为亲王露了一手。许多年来,孙亚青到底为多少来宾作过表演,她笑称,记不清了。

  小小折扇不容小觑。在去年的G20峰会上,提供给中外媒体的折扇,从生产到成品,26道工序全手工制作。而“元首夫人扇”就更为复杂,这些扇子从设计到选材到制作颇为用心。比如扇骨,选的是莫干山一带多年以上的淡水竹,收来之后,还要在专门的库房阴5年。这样的竹子制成的扇骨,手感细腻、包浆浑厚,透着淡淡的琥珀色。白色扇面是真丝的材质,这一把扇子里,杭州“三绝”(杭扇、杭丝、杭茶)就占了“二绝”。

  一次偶然的机会,国际大牌迪奥相中了“王星记”扇子,想将其作为香水礼盒中的搭售纪念品。为了赢得合作机会,孙亚青和设计师们动足脑筋。最终,在经过不懈努力后,一款高级定制的烫金不对称折扇,让迪奥方赞不绝口,双方签下6万把礼品扇的订单。而孙亚青也在这次创新突破中找到了“王星记”的出路——成为时尚名品的搭档。继迪奥之后,许多知名时尚品牌如巴黎欧莱雅、圣罗兰等都向“王星记”抛出了橄榄枝。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