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金箔绝活有数字档案 用“记忆工程”抢救性保护非遗

2017年10月25日 11:05:00来源:南京日报

  用“记忆工程”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金箔绝活有了数字档案

  时长3000多分钟的视频影像资料、8万余字的口述史文献、记录工艺流程数据量超过1200G……记者昨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作为江苏省第二批非遗“记忆工程”重点项目之一,历时4个多月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数字化采集工作正式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首次有了自己的“数字档案”。

  南京金箔的数字化采集使用了4K高清摄像机拍摄,除了视频、图片、音频、电子文档等存储方式,还引入3D扫描和VR虚拟现实拍摄等技术手段,未来可用于研发与金箔工艺相关的数字化产品。

  17项非遗濒危,抢救性保护引入数字技术

  随着时代变迁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存续环境和传承链条呈濒危之势。据统计,我市目前濒危的各级非遗项目有17项,正在开展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一个重要手段便是数字化保护。

  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处处长邹奕介绍,非遗项目的数字化保护,主要是借助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珍贵资料,以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实现保存、传承与传播。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南京评话”,曾是南京百姓茶余饭后最爱看的民间曲艺节目。2008年,随着南京评话最后一位艺人孔幼平去世,这一省级非遗项目因无人传承面临失传危机。为了留住这门“方言曲艺”,秦淮区展开了抢救性保护,搜集整理重要评话书目进行数字化建档,同时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传承人重拾经典。如今,南京评话已经重新登台表演,“说演并重”、饱含南京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的民间曲艺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4K摄像机记录打箔技艺,3D扫描复原锻制工具

  锻造一片薄如蝉翼的金箔,需要工匠挥动上万次铁锤;943张金箔摞在一起,厚度仅有1毫米……2006年,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金陵匠心”的杰出代表。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数字化采集工作,由市文广新局联合金陵科技学院江苏省“数字媒体”省级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展,采集内容包括工艺流程、技艺特色、风格流派等12个大项。采集工作团队使用4K高清摄像机进行多机位拍摄,并根据金箔的材质特点在现场配备多个可调节色温的光源,力求细致准确地记录金箔锻制技艺的核心工艺,以及老艺人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展现非遗传承人的工匠精神。

  邹奕告诉记者,此次数字化采集工作前后历时4个多月,共查阅文献资料310余部,拍摄视频资料时长3000余分钟、录音资料时长1000余分钟、图片资料2000余张。工作人员采访了20余位金箔艺人,整理口述史文献8万余字,总文字量超百万字,记录工艺流程的数据量达1228.8G,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金箔锻造技艺数据库。

  除了《江苏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规定的视频、图片、音频、电子文档等方式,采集团队还引入3D扫描和VR虚拟现实拍摄等技术手段,让非遗数字档案突破以往视频、图片二维呈现的局限。比如,金箔工具的3D扫描为日后复原锻制工具提供了数字样本,以VR技术拍摄的金箔锻制工艺流程,为今后制作数字文创和非遗体验产品提供了广阔平台。

  省级以上重点非遗项目将分批建立数字档案

  今年出台的《“十三五”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将分批对省级以上的重点非遗项目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采集工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4年起,我市开始系统性地开展非遗项目数字化采集工作,现已完成东坝大马灯、南京白局、南京金箔锻制技艺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数字化采集。

  邹奕透露,除了为非遗项目建立数字档案,年事已高的老一辈非遗传承人也是数字化保护的重点对象。

  目前,我市正在分别为秦淮灯彩和南京金箔的两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陆有昌、王必生进行技艺流程的抢救性记录,年底还将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让这些非遗技艺永远留存。 本报记者 朱凯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