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翻译当代中国文学”文学对谈活动在京举行

2017年10月23日 13:39:0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22日电 由北京出版集团旗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如何翻译当代中国文学”文学对谈活动日前在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

  捷克著名汉学家、翻译家李素、爱理,著名作家、批评家宁肯、梁鸿,作为对谈嘉宾,共同探讨当代中国文学活动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以及中国文学在捷克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李素与爱理是来自捷克的著名汉学家、中国文学翻译家。李素翻译过张爱玲、苏童、刘震云、王小波、梁鸿等作家的二十多篇中短篇和七部长篇小说,2016年荣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青年成就奖。爱理曾长期生活在法国和中国。翻译出版有莫言的《酒国》《丰乳肥臀》、苏童的《罂粟之家》、李洱的《花腔》等长篇小说。

  作为捷克人,李素和爱理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谈到为什么会学习中文以及中国文学,李素坦言:“我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书,也喜欢学习外语。学了俄语、英语、德语。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我对欧洲的语言已经相当了解了,但是亚洲还是一大空白。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以及汉语本身在亚洲地区的重要性,就开始学汉语了。后来越学越喜欢,越学越觉得有意思。也觉得我们在捷克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后来就决定读现代文学专业,然后开始做翻译。”她坦言,想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捷克读者听。

  爱理认为,自己作为翻译家,与出版社一样,工作性质都类似于“媒婆”。当然,这是他所做的一个比喻,他将文学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而将读者们比喻为小伙子。他作为媒婆或翻译者,就是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联系和沟通。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趋丰富,中国文学已经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越来越多的重视。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开始直接从中文翻译到世界各地,这其中就包括宁肯和梁鸿的著作。随着“一带一路”的影响日渐扩大,当代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已经越来越广泛。

  宁肯今年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两部重要作品,分别是长篇非虚构作品《中关村笔记》和散文集《北京:城与年》。宁肯长于写作的独立性、技术性、精神性和批评性,他认为,自己在写作中的这些层面上,受到了翻译作品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当下,中国缺少一种小说家,那就是“影响作家的作家”。“我们读西方文学的经典作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他们怎么写,怎么结构小说,怎么提炼人物,怎么用一种创新的精神来构置自己的小说,这方面我觉得在未来的中国小说中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们中国作家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作为学者和批评家,梁鸿的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她认为,今天的文学概念,“虚构”“非虚构”,“真实”“想象”等等,都需要重新厘清和界定。“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