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逐渐“活”起来 贵州150余部孤本佳椠亮相
中新网贵阳10月21日电 (周燕玲 蒲文思)“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现代人了解古人的智慧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刘宇松说,贵州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也旨在唤起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
为期一个月的“册府千华——贵州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日前在贵州省图书馆开展。本次特展是贵州省内珍本最丰富、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籍特展,遴选汉文古籍和少数民族古籍150余部进行展览,展览期间实行展品轮换。
21日,记者在古籍特展区看到,有些古籍看上去较破败,有些依然光彩照人。珍品古籍中有唐宋写本、元明刻本、明代孤本兵书等,如图文并茂的《八阵合变图说》、《黄石公素书》都是罕见的明刻本。少数民族古籍方面,则展出了极具贵州地方特色的水文、布依文、彝文文献。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在各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该省古籍普查显示有汉文古籍2万余部,少数民族古籍14000余部,共有171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少数民族古籍138部。
刘宇松介绍,过去一直存在文物“热”、古籍“冷”的现象,近年来古籍保护也逐渐“热”起来,中华古籍得到系统性保护。
据悉,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就此拉开序幕。10年来累计12274部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80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还首次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在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看来,古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重要文明成果,也是民族记忆和精神家园,要让古籍“活”起来,就要让古籍走进大众的视野。
记者了解到,“册府千华”系列古籍展,近年来已陆续在中国四川、广东、湖北、湖南等众多省份展出,甚至在互联网上也进行“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正在逛古籍特展的贵州高校学生李敏,是一名从“线上”逛到“线下”的古籍爱好者。李敏觉得,古籍展览的举办拉进了古籍与现代人的距离,特别希望能把古籍里的文字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古籍“活”起来,也让古籍保护“火”起来。(完)
[责任编辑:杨永青]